
“金蛇狂舞迎新紀,瑞雪紛飛兆好年......姑娘妙舞隨金驢,鑼鼓齊鳴大地綠......”新年剛過,土門鄉蒼下村的“驢兒們”伴著鏗鏘有力的鼓點,口中說唱連連,不時變化著隊形,扭動著“身軀”,翩翩起舞,引來陣陣掌聲久蕩鄉間,換得連連稱贊縈繞耳際。這就是蒼下村的姑娘們自發組成“舞驢”隊,正在走村入戶“舞金驢”,為全村人帶來了一份傳統的新年厚禮。

土門鄉“舞驢”雜耍由來已久。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有位藝人欲逃難至隴西,途經蒼下村,遇村民搭救躲過一劫,因無以為報,遂取些許蒿草扎至其拐杖之上,制成驢頭,以其長衫為身,“舞驢”一段,后拜辭。村民觀其表演,憨態滑稽,風趣幽默,后結合本地習俗,不斷傳承完善。發展至今,“舞驢”依然成為了蒼下村民不可或缺的春節民俗文藝節目,影響遍及周邊村莊。

蒼下“舞驢”不同于其他“跑驢”,因參與人數多、舞動形象逼真、演技形式多樣、情節更具感染力等特點而更受群眾歡迎,在社火、廟會等民俗文化活動中均是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