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實施六小民生實事和十三大惠民工程
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為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清水縣在承諾為民辦理10項24件民生實事和開展 “八個專項行動”的基礎上,又啟動實施了六小民生實事和十三大惠民工程,著力解決群眾關注關切的實際問題,給群眾帶來發展實惠,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六小民生實事:清水縣將啟動實施背街小巷、鄉間小路、村野小橋、小溝小渠、垃圾處理小場點和文化健身小廣場“六小民生實事”,修建改造背街小巷236條、建設鄉間小路258條、建設村野小橋96座、整治小溝小渠123條、修建垃圾處理小場點432個,建設文化健身小廣場90個;投入200萬元,對10條6000余平方米小巷道進行硬化和綜合改造;建設省、市、縣美麗鄉村示范村莊47個,進一步改善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
十三大惠民工程:一是實施城鄉教育助學工程。新建縣第四幼兒園,完成三中教學樓建設工程;完成8個鄉鎮中心幼兒園、40個中小學D級危房校舍改造、21個義務教育薄弱校食堂及校舍改造工程;完成一中、六中操場改造提升工程。落實財政預算,兌現教師班主任津貼、邊遠地區津貼、城鄉教師體檢經費。為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沒有繼續升學的學生、農村困難家庭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免費進行培訓;開展“金秋助學”活動,對困難職工、困難勞模、困難農民和農民工子女進行上學援助,對60名大、中專及中學生實行救助。開展“慈善救助圓夢大學”活動,資助30名貧困大學新生;對全縣城鄉初、高中困難學生1500人進行補助;完成教師培訓1800人次。
二是實施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實施新城、山門、遠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成豐望人飲供水管道的改道工程。實施城區24小時供水改造工程,供水率達到90%以上。增加城區居民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項目和頻次。
三是實施社會保障擴面提標工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0%以上。取消醫療救助門檻,正常醫療救助限額由原來的2萬元提高到3萬元,對困難群眾中患有26種重特大疾病、在省市縣確定的定點醫院治療的,通過“一站式”結算可享受2000元到6萬元不同標準的救助。從7月1日起啟動實施惠農新農合“一卡通”工作,方便群眾在省內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時憑卡、身份證直接報銷;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報銷比例、籌資標準和最高支付限額,繼續開展27種農村重大疾病和34種門診特殊病保障工作,切實解決新農合報銷門檻過高、程序過多的問題;落實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定額和降消項目補助。建設老人養護院1個、鄉鎮敬老院1個、農村互助養老幸福院30個;完善全縣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制度,為610個二女節育戶夫婦落實好每人每月300元的養老金。
四是實施富民產業推進工程。加快6個5萬畝干鮮果基地建設,新建干鮮果基地6萬畝,努力向 “人均兩畝園、收入上萬元”目標邁進。解決全縣2萬畝果園和8萬余畝撂荒地問題。新建千頭以上牛羊養殖小區1處(牛1000頭,羊5000只),當年建成6個標準化養牛小區、1個養豬小區、8個養羊小區(場),新發展千頭母牛繁育專業村5個,規模養殖戶80戶。新建塑料大棚1000座。通過院地合作,帶動全縣半夏種植2萬畝。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完成培訓1500人次以上。有組織輸轉勞動力6.8萬人,實現年勞務收入10億元以上。
五是實施住房保障建設工程。保障房在建規模達到918套6.86萬平方米,新建項目3個626套5.24萬平方米,完成歷年續建項目2個292套16220平方米。啟動實施以供熱、供水及上下水管網等設施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老舊小區物業綜合整治,實施好47村3048戶農民新居建設工程,重點抓好26村新農村建設。實施紅堡曹馮滑坡治理工程。完成26村2029戶9940人的易地搬遷住宅建設任務;完成危舊房改造1800 戶;完成殘疾人危房改造300戶;落實災后重建每戶2萬元的建房補助資金,8月底前完成2157戶受災戶住房重建任務。
六是實施疾病防治工程。完成3所鄉鎮衛生院改造升級,完成13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項目,配備相應的診療設備,推進農村就診和急救網格化,方便農民就醫。抓好東城區縣醫院整體搬遷工程;開工建設縣中醫院綜合樓。為全縣城鄉27146名65歲以上老人開展免費體檢1次,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年內舉辦4次大型義診活動;實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縣免費檢查6000人以上、免費發放葉酸2000份以上,落實計劃生育優先優惠政策10000人以上。
七是實施身邊小案集中破案工程。嚴格規范“110”接處警工作,24小時受理群眾報警、求助和投訴,嚴格做到有警必接、接警及時、出警快速、反饋到位。在接到警情時,城區派出所必須在10分鐘到達現場,農村派出所在最快時間到達現場。重點加大對搶劫搶奪、入室盜竊、盜搶機動車、電信詐騙等百姓身邊小案的偵破力度,努力實現“一個遏制,三個提升”即侵財類犯罪多發、高發的勢頭得到明顯遏制;刑事案件破案數、打掉犯罪團伙數、打擊處理嫌疑人數明顯提升,打擊防范刑事犯罪能力水平明顯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八是實施信訪積案化解工程。認真落實“十個三”工作法(一指針對部分干部執政行為不規范、損害群眾和公共利益的問題,強化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個執政”;二指針對部分干部脫離群眾、不會做不愿做群眾工作的問題,下大力氣做好體察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三項工作”;三指針對不重視來信來電和網上信訪,導致上訪增多的問題,實行信、網、訪受理“三位一體”;四指針對信訪問題呈現倒金字塔的情況,下大力氣強化鄉村基層組織的化解責任、化解能力、化解機制“三化功能”;五指針對信訪問題越來越復雜、解決難度越來越大的情況,堅持領導干部公開接訪、重點約訪、帶案下訪“三訪結合”;六指針對信訪積案久拖不決的問題,堅持清積案、消重案、化新案“三管齊下”;七指針對解決信訪問題合力不足、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建立健全接訪機制、信息網絡、接訪中心“三大平臺”;八指針對妨礙信訪秩序的問題,綜合運用教育、防范、處置“三種手段”;九指針對信訪工作責任不落實的問題,實行領導班子 “一把手”、其他班子成員、包案領導“三項問責”;十指針對信訪問題處理容易反彈現象,延伸信訪問題處理觸角,實行村、鄉、縣三級處理、復查、復核“三級終結”),實行領導包掌握情況、包思想教育、包問題化解、包息訴息訪的“四包”責任制,堅持一件信訪積案、一名縣級領導、一套化解方案、一個工作班子、一個辦理期限、一套穩控措施的“六個一”工作原則,集中化解35個重點信訪案件,切實做到問題調查不清不放過、事情不解決不放過、群眾不息訴罷訪不放過“三個不放過”,力爭8月底前全部解決到位。對其他矛盾隱患,認真開展拉網式排查,著眼于解決問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切實維護好廣大群眾合法權益和正常信訪秩序。全面開展領導干部約訪接訪,從4月初開始,縣委每周安排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輪流帶班,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輪流坐班接訪,各鄉鎮黨政主要領導隨訪隨接,確保在第一時間疏導上訪群眾情緒,按政策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努力,切實做到現有信訪積案全部清倉見底,堅決把越級訪特別是重復越級上訪遏止住,把信訪量降下來。
九是實施就業創業幫扶工程。新增城鎮就業3800人,就業技能培訓2500人、創業幫扶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新增小額擔保貸款2480萬元、擔;70萬元;將殘疾人就業工程列入“全民創業帶動就業”系列活動之中,新增殘疾人就業130人。
十是實施鄉村公路改造工程。積極完成縣鄉主干線災后恢復重建改造工程11條288公里,橋梁10座472延米;新建建制村通暢工程,山門—縣城、縣城—土門公路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200公里以上,新建白沙等5鄉鎮交通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
十一是實施公共設施提升工程。以火車站廣場建設為引領,實施西華路、迎賓大道建設,上邽大道、溫泉大道、祝英臺大道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及人行道建設,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更換西華路永清西路老舊供熱管網0.5公里,新建東部新城區換熱站8座,在站內加裝自控系統、水處理系統,并更新換熱設備。建設西華路西延段、迎賓大道、規劃1號路雨水管網3公里,更換東干河至西干河雨水管線1.76公里,改建規劃8號路、草川路污水管線1.2公里;新建、改造提升城鄉街頭綠地、景觀24處;建設50處綠化景觀帶;實施“千棵大樹進城”工程,完成8000畝生態綠化任務。在城區新建水洗公廁2座。改建加固牛頭河、南道河、后川河、白駝河、稠泥河、車道河堤防治理工程;完成東干溝山洪災害治理工程。實施金水河綜合治理工程2公里。完成2013年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建設任務;完成2014年總投資3441萬元的35千伏變壓站一座、10千伏線路49.47公里、新建0.4千伏線路77.8公里、改造10千伏線路20.02公里的農村電網升級改造項目建設任務,解決農村15個鄉鎮80個自然村6167戶供電不足的問題。
十二是實施文化體育惠民工程。完成4鄉鎮體育惠民工程和提升標準工程、30個體育“一村一場”工程項目建設,更新一批全民健身設施,促使城鄉健身設施覆蓋率達38%以上。扶持基層文化社團發展,深入推進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免費開放運行;廣泛開展文化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年內送戲下鄉不低于300場,送電影下鄉不低于3000場,讓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十三是實施辦事公開承諾工程。所有行政審批部門和執法監管部門、窗口單位及服務行業,都要抓住法律依據、程序、流程等關鍵環節,利用多種方式全面及時公開,以公開促進公正;重點圍繞減化辦事流程、減少服務環節、精減收費項目、改進工作作風,落實兌現服務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