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心靈,感悟道德,古往今來,社會不斷發展,時代不斷進步。但無論如何變遷,每個社會和時代都有一座永恒的豐碑——那就是道德。
近年來,清水縣高度重視道德講堂建設,將道德講堂作為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有效載體來抓,按照省市文明辦的要求和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以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四德”建設為重點,通過“問自己、唱歌曲、學模范、誦經典、悟字理和送吉祥”六個環節展開,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為形式,不斷創新“道德講堂”工作機制,拓寬建設渠道,豐富建設內容,延伸建設內涵,逐步推進道德講堂建設制度化、規范化。2012年底,在各級文明單位率先建成“道德講堂”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道德講堂建設向基礎發展,目前,全縣18鄉鎮260個行政村、縣直各單位、各部門均實現規范化道德講堂全覆蓋。
各級道德講堂按照每年開展活動不少于6次的要求,在農村,利用農閑時節和春節農民工返鄉時節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縣直各單位、各部門結合工作實際,每兩個月開展活動一次,確保完成道德講堂任務,使道德講堂真正成為促進市民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通過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在全縣營造了重道德、守情操、講文明、樹新風的濃厚氛圍,為清水崛起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身邊人講身邊事】第二講 郭滿福的農村情懷

早上8點多鐘,郭川鄉趙那村農民健身活動中心的音樂準時響起,伴隨著優美的樂曲聲,趙那村農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學員們也開始起舞鍛煉。干凈平坦的場地,新建的圍墻,粉刷如新的墻壁,晨練的村民,這一切都向人們展示著這個村里的新面貌。
就在1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蕪,寸草雜生,是村民們放羊牧牛的地方。殘破的墻壁,破損的玻璃滿地都是,廢棄的教室里被村民們堆滿了雜物,跟眼前這個干凈整潔,處處充滿活機的市級農民健身活動中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這都是郭老師的功勞啊。以前這里是我們村的學校,自從學生搬到中小以后,這里就廢棄了,是郭老師一手看著重新修了一遍,現在就成了群眾鍛煉休閑的好地方。”村民雷嘗嘗說,“如今,我們也是早晚鍛煉,不用躲躲藏藏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的好了”。
雷嘗嘗口中的郭老師名叫郭滿福,今年已經71歲了,是郭川鄉趙那村村民,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天水市委黨校的退休老師。見到郭老師時,他正在忙著給學員們放音樂。郭老師高高的個頭,清廋的身影顯得他精神矍鑠。郭老師說,他以前在農業社的時候給大隊當過記賬員,當過小學老師,2005年的時候從天水市委黨校退休。退休后的他沒有呆在城市享受生活,而是回到了趙那村,為全村建一所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成了他退休后的新“工作”。
位于郭川鄉西部的趙那村,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鄉村,舞太極扇、耍太極拳由來已久,“剛退休回到村里的時候,看到村民們都在自家屋里鍛煉,有的還到村上的輾麥場上鍛煉,把輾麥場弄的坑洼不平,大多數群眾都有意見。看到這個情況后就想能不能建一個公共場所,讓村民有一個固定的地方鍛煉。正好村里的學校搬離以后一直荒廢著,如果能把學校重新修善一下,即保護了公共財產,也讓群眾有了鍛煉的地方”。郭老師是一個說干就干的人,2013年的一天,他找到村書記王繼曉,給他說了自己想建農民健身活動中心的想法,王繼曉聽后拍案叫好,兩人一拍即合。就這樣,由王繼曉書記負責動員村民將占用的教室騰出,他負責籌集資金,不到一天時間,郭滿福要修農民健身活動中心的事就在全村傳開了。“村民們非常支持這件事情,大家將占用的教室很快就騰出來了,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像我們村的趙金珠,叫來了鏟車給學校平整場地,整整三天,一份錢都沒有要”。郭老師給我們細數著為建場地出了不少力的群眾,卻只字未提他自己。“剛開始籌建學校的時候,郭老師是最忙的一個人,可以說,趙那村農民健身活動中心是郭老師一手辦成的,他自己籌資12萬多元,將圍墻、屋頂,玻璃、門窗都換成了新的,而且到處奔波,為建成學校立下了汗馬功勞”,王繼曉說。
2015年的4月10日,是趙那村歷史性的一天,就在這天,清水縣郭川鄉趙那村市級農民健身活動中心舉行揭牌儀式,至此,趙那村200多戶人有了一個集學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活動中心。健身活動中心的建成有著郭滿福老人不懈的努力和四處奔波的身影。
趙那村農民健身活動中心剛建成的時候,大家都對在公眾場合跳舞感到尷尬,只有不到10個人的隊伍。“那時候人少,郭老師一家家的上門動員,慢慢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現在已經有50幾名隊員了。”王繼曉書記說。“現在到我們健身隊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30來歲,有兩口子參加的,有婆媳參加的,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高,現在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早晚鍛煉的習慣”。
郭滿福說“以前村里跟村里打交道的都是同齡人,一天見面也不怎么交流,自從健身隊建起來以后,大家天天在一起跳舞,這讓村民關系變得非常融洽,老少更加和睦,婆媳關系也改變了。現在鄉親們參加健身非常的積極,就連鄰村都到我們村上來跳舞了。今年我們的健身隊作為唯一一支農村健身隊參加了天水市廣場舞大賽,獲得了“入圍獎””
就在農民健身活動中心慢慢的有了眾多“粉絲”以后,不滿足的郭滿福老師又有了新“心事”,“有的群眾喜歡體育鍛煉,有的喜歡下象棋,還有的喜歡寫字畫畫刻根雕,沒有個地方也不行。而且就在村口有一大片空地,村民們亂扔垃圾,嚴重影響村里的環境衛生,這些事必須要想辦法解決了”,于是郭老師又開始四處奔波,給鄉上打報告,在群眾家里做工作,開始忙著籌建趙那村各種文化展館和村里小廣場的事。為此,郭川鄉在實際調研了趙那村文化廣場后積極行動,為趙那村建成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處,至此,郭川鄉趙那村以前所未有的新姿態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村史博物館、拳劍歌舞室、象棋樂器室、根雕刺繡室、圖書閱覽室、書法繪畫室也在他的奔波下和鄉政府的支持下慢慢的建了起來。“像織布機、輾子等老物件都是村民自愿捐出來的,還有農業社時期的記賬本、糧票是我留下來的,我攢了十年的郵票也在這里展出,就是要讓村里的年輕人不要忘了村里的歷史”,郭滿福指著村史博物館的老物件說。
如今的趙那村,干凈整潔的巷道,環境優美的小廣場,一件件優美的書畫作品,一件件精雕細琢的根雕作品,讓這個西部鄉村到處充滿著一種催人奮進的氣息。“村里的第一熱心人,如果沒有郭老師,趙那村就不會有今天的這種變化的”,這是趙那村全體村民對郭滿福老人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