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種”出致富路
——清水縣山門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典型案例
引言:清水縣山門鎮地處林緣區,距縣城27公里,現轄17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194戶10667人,地域面積227平方公里。長期以來,全鎮因地處高寒陰濕山區,大多數村莊坐落在高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群眾生活水平低下,收入渠道單一,村集體更談不上有什么增收致富產業。
近年來,山門鎮依托森林覆蓋率高、氣候高寒陰濕等特點,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產業,將黑木耳種植產業作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引擎,從產業前期論證、科學謀劃、項目支撐、經營模式、品牌培育等方面進行系統集成分析,不斷探索、大膽嘗試,全鎮黑木耳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山門實際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之路。截至2022年底,全鎮村集體經濟年收入499.31萬元,村均收入29.37萬元。
黨建引領“拓新路”
面對村級發展無支柱產業、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山門鎮黨委一班人充分認識到,傳統農業產業已無法滿足群眾和村集體增收致富需求,只有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因此,在鎮黨委領導下,全鎮干部深入17個行政村開展實地調研,并邀請技術指導員現場論證,多次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征求群眾意見建議,為全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最終,在群策群力之下,決定以發展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黑木耳菌棒種植為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與此同時,山門鎮堅持黨建引領,主動融入清水縣東部林緣區黑木耳產業黨委,成立山門鎮黑木耳產業黨建聯盟,通過跨村聯建功能性產業黨支部,整合區域黨建資源,實現基層黨組織由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切實將黨的組織力轉化為產業發展力的有效途徑,讓“小支部”匯聚大能量。
傾情幫扶“育產業”
2019年以來,依托山門森林覆蓋率高、晝夜溫差大、空氣濕潤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村民掌握傳統木耳種植技術的優勢,在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會科學院的傾情幫扶下,山門鎮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以“三變”改革為契機,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在關山、白河、大集、史溝等村率先成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納會員實行土地、勞動力入股,幫扶單位投入幫扶資金200余萬元,建成黑木耳生產基地4處,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經營,發展以黑木耳種植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通過技術培訓、能人帶動、幫扶單位幫助銷售等措施,當年增加村集體積累20余萬元,全鎮黑木耳產業實現開門紅。
村村聯建“提質效”
在山門、白河等村成功種植黑木耳的基礎上,山門鎮不斷拓寬發展思路、總結產業培育經驗,多方爭取項目資金扶持,鼓勵合作社自主經營,通過村村聯建、抱團發展,全鎮黑木耳產業集群已見雛形,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21年,積極爭取中央三部委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和天津市河北區東西部協作社會幫扶資金,在山門村、旺興村選址建設黑木耳種植基地各一處,當年實現凈利潤20余萬元。2022年,為了解決馬堡、劉崖、薛家、玄頭四村村集體經濟積累薄弱問題,積極爭取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100萬元、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200萬元,建成集制袋、滅菌、接種、養菌、生產于一體的迂通峽黑木耳生產全產業鏈項目基地,每年可生產黑木耳菌棒300萬棒,年產黑木耳3萬多斤,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帶動馬堡、劉崖等4村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8萬元。同時吸納周邊80多名群眾務工,保證了村集體、合作社、低收入戶三方收益。制定出臺《產業扶貧項目收益資金分配使用管理辦法》,利用產業項目收益設立獎勵資金和“一事一議”救助資金,讓脫貧戶共享產業收益,持續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鞏固產業“樹品牌”
山門鎮在擴大黑木耳種植規模的同時,引進甘肅育沛鑫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菌棒制作、技術指導、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推行基地化、規模化種植,實行精細化管理,將“小散亂”轉變為“大而精”。同時堅持高品質定位,推進品牌化創建,開展市場化運作,成功注冊“山門黑木耳”商標,對全鎮鎮域內的黑木耳統一包裝,主動和天津市星耀批發市場對接聯系,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將“好品質”轉化為“好品牌”“好價格”。堅持線上線下雙輪驅動,依托新華社、人民網等主流媒體開展宣傳推介,積極參加“農民豐收節”等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品牌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