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對于慶陽市西峰區來說是個豐收年,GDP首次突破3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20億元,財政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區委書記陳玉皎說:“發展等不來,靠不得,關鍵在于創新加實干。”突破自我的跨越初到西峰的人都有同樣的感覺:“西峰就像一個大工地、到處是腳手架。”身處西峰的人也有一個明顯的感覺:“西峰變大了、變亮了、干凈了,像個城市了。”發展的變化無不緣于思想的解放。
以往西峰的城市建設大到一條街道,小到一座廁所,全都由政府包攬包辦。引入經營城市理念建設城市,對西峰區來說既是理念創新,又是實踐探索。區上成立了城市投融資公司及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同時將城區主要街道的廣告權、出租車的經營權及公廁管理權全部推向市場,部分街道及巷道的清掃保潔也交由社會承包。
2003年以來,通過收儲土地及盤活城市資金,區財政獲收益4500萬元。道路建設拉開了社會投資建設的“閘門”。溫泉鄉的村民集體出資修成了總投資2200萬元的真寧東路,陜西的華宇公司捆綁開發獲取了九龍南路及兩側土地的開發權,沿線4家單位拼盤建設開通了慶化中路……兩年時間,開通城區道路25條,政府僅投入了1500萬元。
而城市面積卻擴大了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了2萬人。先后有全國500強企業金蛙集團慶陽分公司投資1億元的恒美花園住宅小區等一個個大項目在西峰搶灘登陸。一組組數據充分印證創新、忙碌的結果是:民營經濟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40%,榮獲“全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先進縣(區)”。外貿出口創匯由2000年的“零統計”到2005年的4450萬美元,全省農副土特產品出口創匯,西峰“三分天下”。
與時俱進的嘗試今年春節過后,西峰區各機關單位的年初工作“開局會”,都是一個預定的主題———項目。巧合并非偶然。
2005年,項目工作讓西峰區的干部群眾大嘗甜頭,“不抓項目就是失職”、“抓不好項目就是不稱職”、“依托項目拉動戰略,是各項建設的突破口”、“抓與不抓大不一樣”……從區委、區政府到鄉鎮、村組,發展戰略和“項目年”的確定早為全年工作定了調。
在西峰區工業園區辦,一班人正忙于各種報表、材料當中,電話頻繁打出接入,為的是給5個新增的千萬元以上項目找“婆家”。據介紹,年初,西峰奇明電子通訊公司、慶陽市眾信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糧油加工及果品儲藏項目、慶陽瑞豐面粉廠、慶陽市科威華食品工程園杏系列產品加工項目、慶陽市恒茂土特產有限公司,即將走下“花轎”,撩起“蓋頭”,正式入駐工業園區。同時,新一輪園區建設也已列入日程,只等開春破土動工。
西峰區招商局的肖廣軍局長介紹說,春節期間,招商局利用賀卡、傳真、網絡、電話等方式,向有意在西峰投資的客商、上門招商的企業、友好區的主要領導、西峰區在外工作人員拜年回訪,共計發出賀卡120多份,電子賀卡40多份,電話回訪客商100多人。
通過2月10日以來的工作,已經為76個千萬元以上項目找到了38名縣級干部做“媒婆”,建立了雙方責任人聯絡手冊;各鄉鎮、部門的《2006年招商引資實施項目》也是紛至沓來,通過篩選和統計,力爭2006年全區招商引資工作完成投資19.5億元。全區上下做大項目、招商“蛋糕”的底氣十足。
良好的工作狀態都緣于西峰區有一套完善考核督查機制、項目生成機制、產業扶持機制、環境建設機制。“四個判斷讓能干事的人有舞臺,‘三七開’考核讓沒干事的現原形,結構工資讓不干事的人受損失,突出貢獻重獎讓干了事的人得實惠”這是西峰區干部對機制創新的形象描述。
自強不息的詮釋“心齊、氣順、勁足,肯干事、能創業”是慶陽市委書記黃選平對西峰干部的評價。
這種創新的機制帶來的效果是求真務實的一線工作。領導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形象在一線樹立、經驗在一線總結,實實在在做、踏踏實實干,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抓落實”,是區委、區政府對全區每一名干部的要求。通過加大技能培訓和定向輸出解決群眾就業“難”;依托社會力量發展社區及鄉村衛生服務所解決群眾就醫“難”;區、鄉、村、組四級聯動整修鄉村道路解決群眾行路“難”,無一不透視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執政為民”的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