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煙“烤”了煙農的心
作為我省烤煙生產大縣的正寧,2006年迎來了一個豐收年,種植規模大,煙葉產量也高。但好年景沒有給廣大煙農帶來增收的喜悅,相反,卻給他們帶來了“賣難”的愁腸,同時也給當地政府和煙草部門平添了許多壓力。眼下的正寧烤煙真正成了“煙農愁、煙草難、政府急”的燙手山芋,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為之心焦。
煙農愁:煙葉賣不出,生產生活難安排
近三個多月來,看著堆滿了兩間屋的煙葉一直賣不出去,正寧縣榆林子鎮咀頭村四組農民張文學一家始終愁眉難展。
“全家5口人,8畝地,還有花480元租的2畝地,2006年全種了烤煙。又是育苗栽種,又是采煙烘烤,錢花了,苦下了,可現在倒好,收獲的煙葉卻賣不出去。一家老少要吃飯、取暖、看病,還要安排今年的生產,這日子可咋過﹖”作為當家人,張文學的妻子說起眼下的困境,不禁憂心忡忡。
聽說有記者來采訪,村民們紛紛趕來訴苦,情況基本與張文學家相同,幾乎家家都在為賣煙的事而犯愁。由于2006年國家對烤煙實行了嚴格的合同收購,同時加強了對地下煙廠等非法渠道的打擊和管理,堵住了煙販的銷路,往年活躍的煙販子今年明顯減少,雖然前段時間村里曾來過幾個,但開出的收購價格低得出奇,往年四元左右一斤的煙葉,今年最高只能賣到兩元錢,即便如此,煙販也難得一見,全村800多畝的煙葉賣不出去。
榆林子鎮約有5.6萬畝耕地,有近4萬畝種植了烤煙,產量在16萬擔上下,但在14個行政村中,只有5個村的部分種植大戶,與煙草公司簽定了收購合同,其他9個村則一點合同都沒有。正寧縣另外3個主要烤煙種植鄉鎮永正、宮河和周家,情況也是如此。這些沒有合同的烤煙,絕大多數積壓在農戶家里,根據目前的情況看,最終賣出去的希望非常渺茫,煙農們心急如焚。
煙草難:國家有限制,沒有合同難收購
2006年的煙葉為什么會滯銷呢﹖據正寧縣煙草公司曹經理介紹,主要是因農民群眾市場觀念和政策意識不強,在自己手里沒有收購合同的情況下,盲目擴大種植規模所致。
他說,煙草屬專賣產品,是一個特殊產業,對烤煙的種植和收購,國家專賣局實行嚴格的“總量控制,合同收購”的政策。2006年3月,省煙草專賣局和省發改委根據國家煙草專賣局對烤煙生產、收購預先安排計劃,給正寧縣下達了1.7萬畝、6萬擔(3000噸)的收購總量,從中減去
2005年超收的1.9萬擔,實際當年只能收購約4.1萬擔,按照畝產350斤計算,只需種植1.1萬多畝即可。
由于種植烤煙的比較效益高,正寧農民又有多年的種植習慣,再加上往年總有外地煙販來正寧收購,沒有出現過嚴重的賣難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盡管煙草部門年年發出《致廣大煙農的一封信》,明確告知煙農,烤煙要嚴格按照合同種植,對超計劃、無合同生產的煙葉,煙草公司不予收購。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農民不顧國家的產業政策,群起逐利,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據了解,2006年全縣的烤煙實際種植面積達到8萬多畝,產煙葉28萬余擔,超出合同收購總量的7倍多。
在采訪中,還有部分縣鄉干部介紹說,2006年烤煙超過了20萬畝,幾乎占到全縣總耕地面積的一半。無論哪個數字,都大大超過了收購計劃所需,所以形成了產銷懸殊巨大的突出矛盾。面對如此大的烤煙數量,不僅煙民犯愁,煙草公司也非常為難。
政府急:增產不增收,專賣產品協調難
烤煙種植在正寧縣歷史很長,是農民增收的“黃金葉”。近幾年每年為當地農民創造1億多元的產值,許多群眾靠種植煙葉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時,烤煙每年還為地方創稅收2000余萬元,是政府財政的絕對“支柱”。但如今賣難的情況已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所以,政府也是急上加急。
為解決“賣難”問題,縣上主要領導和相關部門一直不停地在市、省和國家煙草專賣局之間奔波,進行多方協調,想努力多爭取一些收購指標。但由于煙草的專賣性質及其企業的經營管理要求,至今協調效果不明顯?磥戆l展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時,走訂單農業的道路非常重要,盲目種植帶來的惡果值得借鑒。
調查附記:
去年9月,本報陸續收到許多正寧煙農的來信、來電,反映“賣難”問題,F摘錄兩封來信內容如下:
來信一:正寧縣榆林子鎮咀頭村部分農民反映,年初,縣煙草公司的技術員拿著統一印制好的合同文本,到各村與農戶簽定“煙草種植合同”。我們榆林子鎮咀頭村是由駐鎮煙站曹技術員負責的,他把合同交給4個村民小組的組長,要他們與農戶逐一簽好后再交給他。我村總共簽定了400畝的種植合同。煙農簽了字蓋了章,后來又按煙草公司的要求登記了煙農的身份證號碼、加蓋了村委會公章。一切辦好后,曹技術員說還要拿到煙草公司去公證,就再沒有了后話。
但到了交煙時,煙草公司的人卻說,只按“公證合同”收,榆林子鎮14個行政村中9個村的合同未公證,煙葉不予收購。
煙草公司合同作廢不通知農民,再說,他們是8月份才對合同進行“公證”,而此時烤煙已長成,即便通知農民也無濟于事。
來信二:正寧縣宮河鎮煙農反映,2006年全縣的煙草種植面積迅速擴張,導致部分煙葉在育苗時就注定了不會有買方。
對此煙草公司另有說法。首先,他們認為年初與農民所簽合同只是摸底,屬“草簽合同”,煙草公司沒有簽字蓋章,也未經過公證,公司年年都做這項工作,只是個形式,并沒生效,種植面積過大是農民的多年習慣和逐利思想造成的;其次,今年的“賣難”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主要是種植面積過大,種大于需,產大于銷。
調查中還發現,即便是“公證合同”管理也比較混亂,有些農民沒有種烤煙,手中卻有合同,而種煙的農民則沒有,導致社會上出現了買賣合同的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