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慶陽市西峰區義門小學二年級學生張心怡和她的同學們就要搬進新修的教室里上課了。震災中,義門小學18間教室地基下沉,墻體出現多處裂縫,孩子們正在上課的教室成了危房。為了不影響上課,當地教育部門幫助學校搭建起了帳篷和活動板房。與此同時,校舍重建工作也隨即展開———危房被迅速拆除,能抗擊8級地震的新教室已開始建設……
“5·12”汶川大地震中,慶陽市1260個村受到波及,70.9萬人不同程度受災。農宅、校舍、醫院、農林水電設施等受損嚴重,全市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1.18億元。
災難面前,慶陽人民萬眾一心,只爭朝夕,在第一時間拉開了重建家園的大幕。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重建家園的身影;哪里有廢墟,哪里就有重建家園的工地。
句句算數,件件落實;不推不拖,不等不靠6月10日,慶陽市教育局助理調研員袁旭帶領兩名黨員干部,來到正寧縣三嘉鄉關川村受災村民關小寧、關清榮家,幫助他們選房址,定方案,為重建家園做前期準備工作;而在市教育局機關,干部職工們也開始為他們重建家園積極捐款。
按照慶陽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慶陽市教育局將通過發動職工捐款等形式為4個受災農戶籌集重建資金,并對重建過程進行全面負責,保證9月底讓受災群眾搬進新房子。
和慶陽市教育局一樣,按照“一個單位聯系4戶,15個黨員幫扶一戶”的要求,全市所有單位、全體干部黨員都參與到了重建家園的熱潮之中。
針對災后重建,慶陽市市長、慶陽市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周強的表態擲地有聲:這個時候,就要說了算,定了干,馬上辦;就要句句算數,件件落實;就要不推不拖,不等不靠。
地震后第11天,慶陽市災后重建工作會議召開。6月初,一整套關于災后重建的文件相繼出臺。慶陽市委、市政府立下“軍令狀”———
今年籌資1.2億元資金,優先完成2萬戶受災嚴重的農村危房、危窯改造,確保群眾生活不發生問題。3年內,籌措3億元補助資金,全面改造農村危房、危窯,改善5萬戶群眾居住條件,每戶建設3間、不低于45平方米的磚木或磚混結構平房。
今年籌資1.43億元,集中改造180所受災嚴重的中小學校舍。3年內,投資4.81億元,對全市800所中小學校48萬平方米危房進行重點改造。
今年內,市級財政融資1000萬元,對全市116個鄉鎮衛生院和部分鄉鎮的危房進行集中改造,12月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房倒屋毀的傷痛還沒有消盡,各項家園重建工作已在隴東大地全面展開……
項目預算“零利潤”,市縣規費“零繳納”
“沒有資金,建筑企業先墊付;沒有材料,物資公司先預支。”站在正在澆筑的地基圈梁旁,西峰區義門小學校長任寶國非常感激慶陽市建筑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第二項目部,“新校舍工程概算21萬元,全部是人家施工單位墊支的。
參加重建工程的施工單位非常清楚,市政府“76號文件”中對施工企業的要求,其實就是兩句話:一個也不能少,一分也不能掙———市內所有建筑企業和房地產企業都得參加災后重建,所有災后重建項目施工企業一分錢都不能掙。
對于點多面廣的重建項目,慶陽市在各個環節上一律“開綠燈”,在各個收費環節上一律實行“零規費”:重建工程所有報批手續一律從簡,市縣所征規費部分一律免除;建設部門對施工許可等手續實行特事特辦,免收墻改基金和農民工工資保證金;規劃部門對重建工程優先選址,免收放線驗線費和規劃設計費……
中小學和鄉鎮衛生院危房改造工程招投標,一律免收招投標手續費,農村危房危窯改造用地,一律免收農宅建設造地費和土地管理費……
“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就是要讓受災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看到生活的希望。”周強說。
寧愿多花一些錢寧愿多惹一些人慶陽市是貧困地區,但對于災后重建,市上領導的態度非常堅決:對付自然災害,我們寧愿多花一些錢———
災后重建項目和新建建筑設防標準,統一由現行的6度設防提高為7度設防,鎮原、環縣從7度設防提高到8度設防;
學校、醫院、商場等人流密集、使用功能特殊的房屋建筑,電力、通信、道路等生命線工程,一律按8度設防標準建設;
農村住宅建設中,磚混結構房屋每層都要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磚木結構房屋上下都要設置鋼筋混凝土圈梁,土木結構房屋一律淘汰……
“一些要求近乎苛刻”。面對市上出臺的關于災后重建工程質量管理、地震設防、工程監督、查檢驗收的意見,慶陽市建筑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項目部經理楊培峰說,“但這事關人的生命,我們完全支持。”
鎮原縣臨涇鄉包莊村受災嚴重,但需要重建的民房已全部動工。鄉上明確要求,多小的工程,都必須由專業建筑隊伍施工。臨涇鄉黨委書記李潤剛說:“這是對群眾負責,對子孫負責。”6月14日,村民楊宏家的3間磚混結構房屋已全部建成,楊宏露出了久違的微笑:“這么結實的房子,祖祖輩輩都沒有見過。”
針對災后重建工程,慶陽市提出要在建設全程實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終身承擔責任的不僅囊括了行政領導人、項目法定代表人,還包括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和設備、材料供應商的法定代表人。也就是說,任何問題,再小的問題,只要事關質量,就得有人負責任。
政府部門還和建筑企業“約法三章”———對制度不健全、責任制落實不好的建設項目,無條件限期整改;不按技術規范操作,造成質量隱患的,停業整頓、降低資質、吊銷資質證書;如發生質量事故,依法追究相應的行政、法律和經濟責任;上一個環節達不到質量標準的,不得進入下一個環節;凡達不到國家標準和抗震設防標準的工程,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等手續,更不得交付使用……
一個個“不”字,把守著一個個關口,護衛著一個個生命。
校舍危房改造是慶陽市災后重建工程中任務最重的項目,慶陽市教育局局長盧化棟說:“只要涉及工程質量,我們寧愿多說一些‘不’,寧愿多惹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