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的“貼心人”

(秦州區外宣辦)為方便群眾辦事,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汪文惠將涉及群眾的服務性工作進行認真梳理,簡化手續,制定了包含19項服務內容的《居民辦事指南》,在社區顯著位置張貼,并印成小冊子,向轄區居民群眾發放,讓前來辦事的居民一目了然。同時,實行社區服務承諾制,即:帶頭接轉好每一個電話,接待好每一位居民,辦好每一件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區為轄區居民建起了老年活動室、棋牌室、文體娛樂室、物業管理室、圖書閱覽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休閑健身廣場。這些都讓社區居民有了活動場所,豐富了轄區居民的文化生活。
采訪時,又有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來到汪文惠辦公室,老人名叫張潤芝,是社區老年合唱團的成員。說到老年合唱團,張潤芝激動地說:“社區組建的老年合唱團,讓我們這些退休老人有了一個發揮余熱的地方。社區不僅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地方,汪書記還到處跑資金,為我們買音響、電子琴等設備,我們每天五六個小時都在這兒度過,社區就像是我們老年人的第二個家。”
是啊,就如同張潤芝老人說的那樣,西十里社區充滿了濃濃的大家庭氛圍,不僅居民辦事愉快,社區同事之間也非常融洽。在汪文惠的帶領下,西十里社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省“城市社區黨的建設示范點”、省級“示范社區”、省級“綠色社區”、省級“科普示范社區”、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社區”、“五星級社區”等榮譽稱號,這一面面獎牌、一個個榮譽,凝集著汪文惠和社區黨員干部的辛勤付出。
對于這些榮譽,汪文惠告訴記者,成績只代表過去,我們的工作還將繼續,身為社區的一名干部,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心與熱情是永遠不會變的。
多方奔走讓社區有了“新家”
10月17日上午,記者來到西十里社區,只見一幢黃色的小二樓在秋陽的照射下,看起來是那樣溫暖。在社區干部的引領下,記者見到了社區主任汪文惠。
得知記者的來意后,汪文惠連連擺手:“我沒什么好采訪的。”為了打破汪文惠的緊張情緒,記者便和她聊到了這幢社區辦公大樓,汪文惠馬上侃侃而談。
2001年11月20日,汪文惠當選西十里社區主任。那時的社區剛剛成立,一窮二白,舉步維艱。不足10平米的辦公室內只有一張破舊的桌子,兩把椅子。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為了盡快落實辦公陣地和辦公設施,她幾乎天天深入到駐社區各個單位,召開單位負責人聯席會,想盡辦法積極協調,苦口婆心地向轄區各單位領導說明社區工作的重要性。在她的記憶中,不知吃了多少閉門羹,嘴皮子幾乎都磨破了。終于在2007年,新華印刷廠投資48萬元,為西十里社區修建了558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綜合樓。
汪文惠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她高興得幾乎睡不著覺,在搬遷的那一天,她感慨地說,社區終于“有家了”。
走百家門把居民的冷暖掛心頭
“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這是她一貫的工作寫照。多年來,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走家串戶,記好民情日記,把每一戶人的冷暖都放在心上。那本被寫得密密麻麻的日記本里,記載著汪文惠對社區居民濃濃的牽掛。
她定期組織社區志愿者服務隊到肢體殘疾的馬東生、患腦溢血后遺癥的劉鳳英家中打掃衛生,并在兩人生日的時候,組織社區干部、居民上門探望,給他們買禮物、過生日,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去年還發動轄區單位、黨員群眾為失業黨員高小蘭的丈夫捐款6萬余元,幫助其順利地做了心臟手術。
就在記者采訪時,一位辦理廉租房補貼的中年男子來到辦公室。“汪書記,麻煩你幫我在表上蓋個章。”汪文惠見到中年男子,笑著說:“好。前兩天我打電話讓你來社區辦理,你還不辦,你家那么困難,住房那么緊張,辦上這個補貼你也能稍微寬松點。”中年男人連連點頭:“是啊,這次還多虧了您呢!”
記者得知,中年男子名叫劉小峰,是天水二一三電器有限公司的職工,2012年,因患有丙肝需要長期治療停止工作,家里還有個剛滿一歲的孩子,愛人又沒有工作,一家三口每月只靠廠里的生活補貼維持生計。“有一天汪書記帶著社區干部入戶調查,在了解到我家的生活狀況后,為我們家辦理了低保,還為我辦理了醫療救助,從我生病的那一年起,一直靠著社區的幫助。最近,汪書記又幾次三番叫我辦理廉租房補貼,真心實意地為我們一家著想,就像親人一樣!”說到這里,劉小峰的眼睛有些濕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