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西: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菜
——記秦州區農業局干部張江西

張江西,男,漢族,生于1966年1月6日,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1989年6月畢業于甘肅農業大學園藝系,學果樹、蔬菜專業,學士學位,畢業后被組織分配到太京鄉農技站工作。1993年到秦州區經作站工作。2011年1月被天水市秦州區農業局聘任為高級農藝師。畢業后一直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二十七年里,始終以一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堅持政治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認真學習和領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在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品德修養上,愛護集體,團結同事,尊重領導和老同志,加強職業道德學習,愛崗敬業。在業務工作中,不斷鉆研,精益求精,經常自學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并從實踐中得到提高。在農技推廣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曾先后五次獲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其中,獲省農業廳園藝工作者先進個人一次,被秦州區委、區政府評為創辦“農業特色工程項目”一等獎一次;獲秦州區農口系統農業科技工作者先進個人一次,獲秦州區農業局先進工作者2次。參加了23項市,區列課題的實施,其中有13項獲獎。獲市二等獎二項,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三項,獲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獲區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獲區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先后有4篇專業研究論文《秦州區蘆筍品種比較試驗總結、《秦州區蘆筍豐產栽培技術》、《大棚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效比較試驗》、《大棚蔬菜應對災害天氣防治對策》分別發表于國家級刊物《中國種業》和省級刊物《甘肅農業科技》上。編寫的《秦州區高效農田套種模式》、《蘆筍的豐產栽培技術要點》、《秦州區無公害蔬菜豐產栽培技術》三本技術資料,分別用來指導我區的高效農田建設和蔬菜生產。
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二十幾年里,張江西同志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在各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密切配合鄉村干部深入一線,不怕苦,不怕累,服務農民,將科技興農和追求農民利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圓滿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為我區農業地發展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冬暖棚在我區是從九十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高新農業生產技術措施。幾年來和同志們一道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指導。在建棚時嚴把技術質量關,如有問題及時解決,盡量減少群眾不必要的損失。在管理上,把學到的知識一點一滴毫無保留地教給農民,并定期檢查指導各個棚內蔬菜生長情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為農民群眾解決好后顧之憂。

以塑料大棚為主的精細蔬菜生產已初具規模。主要參加了平南鎮王坡村,天水鎮的天水村、咀頭村,楊家寺鄉柿子村,太京鎮的靳家崖村、劉家莊村,藉口鎮的候家莊等村的塑料大棚的規劃、材料預算及搭建工作。并針對塑料棚內不同蔬菜發生病蟲害的不同時期,組織群眾有目的地防治蔬菜病蟲害,把由于病蟲害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并且引進了適宜于塑料大棚栽種的蔬菜品種32個,解決了棚內蔬菜品種的更新換代問題。
在該項工作中對無公害蔬菜種植區域進行了摸底調查,建立檔案。在此基礎上制訂了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和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并對無公害蔬菜種植示范區太京鎮的川北蔬菜基地進行了現場指導黃瓜、茄子的嫁接技術和無公害化操作技術。
為了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技術水平,使他們掌握新技術、新品種、了解新情況,多年來,通過多種渠道,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采用多種培訓方式,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一點一滴的教給農民,共舉辦技術培訓班308次,培訓農民35000人次。通過培訓,培養出了許多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技術人才,并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應有的才能。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同志被區委組織部抽調在關子鎮大灣村幫扶工作隊,為此對自己提出了嚴格要求。從加強學習紀律入手,在學習內容上求精求深,在學習方法上求新求活,認真學習精準扶貧相關知識,積極參與工作。和該村幫扶工作隊一道圍繞基礎設施抓改善,從聯系村、聯系戶最緊迫、最現實的問題入手,統籌做好項目整合,發揮集約效應,同步攻堅水電路田房。認真撰寫了民情日記和工作日志,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堅持在整改落實中改進作風,著力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該同志共駐村154天,撰寫工作日志154篇。參與幫辦實事6件、協調幫扶項目3個;協助發放精準扶貧貸款;召開政策、法律知識宣講4場(次),舉辦培訓班10期;排查化解矛盾糾紛4起。一個個難題在雙聯幫扶中迎刃而解,一項項舉措在精準扶貧中破冰前行,在消除貧困的“突圍”中,大灣村以務實的舉措書寫答卷,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為了盡快摸清村情,我同全體幫扶隊員住在了村上,工作上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農家小院、村莊小路,沒有任何架子,都和氣地和農民打著招呼,與群眾融為一體,經常和群眾拉家常、聽訴求、談發展,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期盼,從而與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對村情有了基本了解 。在貧困戶的確定上,通過村民代表初選后,我們爬山越溝深入每戶貧困家庭,實地查詢家庭實際情況、貧困原因,并對初選對象進行公示公告,之后進行了貧困戶登記表填寫、數據錄入、聯網運行等工作,并按照相應的時間節點,完成了35戶貧困戶161個貧困人口的建檔立卡工作。同時,依據每戶貧困戶的不同情況,致貧原因,分別找準幫扶措施,分戶制定幫扶計劃、定向進行技術培訓,確保各項幫扶措施到戶到人。大灣村老百姓窮怕了,對致富的渴望非常強烈,但就是找不到門道,如何因地制宜求發展始終是我們每個隊員思考的問題。我們通過與村干部的溝通和探討,依據鄉鎮發展總體布局,協助村委會兩個班子理清發展思路、草擬發展規劃。主要是提升勞務技能,打造務工品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資源、利用牧草資源,大力發展畜牧養殖。依托該村地處陰濕冷涼的自然環境條件,提出大力推廣冬花、黃芪、紅芪等中藥材種植;通過科學管理,大力發展核桃、蘋果樹種植;實施良種良法,全面推行脫毒馬鈴薯種植。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該同志和其他隊員一樣承擔著調查摸底、手冊填寫、數據錄入等工作,在填寫與農業相關的各種表冊時,都要充分研究,認真分析各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指導其他同志進行填寫。當然,做為幫扶隊的技術人員,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向群眾大力宣傳無公害生產意識,講解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中藥材的豐產栽培技術,蘋果的優質豐產栽培技術等,同時,還向農民積極宣傳講解法律法規知識,并且通過實際案例,講解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及生活常識,教育群眾遵紀守法,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讓農民都能分享農業科技的成果,讓科技能夠豐富農民的‘錢袋子’,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吃上放心菜”。—— 這是張江西同志心中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