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努力改善環境質量,積極創建西部最佳宜居環境城市。通過不懈的努力,全市環境質量保持基本穩定,空氣質量有所好轉,并達到國家旅游城市標準。近3年來,市環保局先后被評為“全國綠色學校創建活動優秀組織單位”、“全國整治違法排污環保專項行動先進集體”、“省環保系統精神文明單位”,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扶貧開發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連續兩年獲得省政府一等獎,全市環保系統獲得“省級文明行業”稱號。
——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十五”期間,我市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排污總量控制制度,建設項目管理和“三同時”制度得到進一步加強。5年來,全市共審批工業項目98項,否決重污染項目8項,督促企業自籌資金6000多萬元,完成污染治理工程72項,工業企業排放達標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6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全面完成,共削減污染物8800噸。2005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廢氣凈化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77.6%、94%和91.5%,比“九五”末分別增長7.6、0.6和13.9個百分點。2005年環保投資指數為1.5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市委、市政府以建設隴上最佳人居環境城市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了環境保護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通知》、《關于做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的通知》、《關于在全市開展“綠色單位”創建活動的通知》等文件,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環境保護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5年來,相繼建成了秦州區東關集中供熱、麥積區典盛、橋南集中供熱工程和秦州區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了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城市天然氣氣化等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市新增供熱面積360萬平方米,關閉、更新改造超標爐窯439臺,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到100%。積極開展餐飲業油煙治理,天水大酒店等30余家餐飲單位安裝了油煙凈化裝置,100余家餐飲單位通過使用清潔燃料、安裝或加高排煙設施,減輕了對周圍環境的污染。通過努力,我市交通噪聲、區域環境噪聲分別控制在69.4和54分貝以內,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地面水水質達標率提高到75%,空氣質量好于Ⅱ級標準的周數由“九五”末的13周提高到38周,空氣污染指數降到100以內,達到了國家優秀旅游城市標準。
——環境執法得到加強,宣傳教育不斷深化。認真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和“清查放射源,讓百姓放心”專項行動,掛牌督辦違法排污企業23家,限期治理和關停98家。其中關閉13家,限期治理85家。同時,對“15小”關停、礦產資源開采、建設項目執行環境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飲用水源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天然林及風景名勝區環境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項執法大檢查,環境違法案件和環境信訪案件查處率保持在98%以上。環境宣傳警示教育不斷深入,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日益活躍,“綠色單位”創建活動發展勢頭良好,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環保意識有了明顯提高。“十五”以來,組織大型系列宣傳活動6次,拍攝《直擊違法排污企業》、《關注水源地》等環保專題片23部。在8個行業96個單位開展了“綠色單位”示范點建設。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我市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積極爭取國家資金,開展了退耕還林(草)、荒山造林、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為改善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做出了不懈努力。清水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試點建設正式啟動。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達到4571.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30.2%,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6.57%。
——環境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逐步完善。“十五”以來,全市進一步完善了環境保護“政府領導、部門配合、環保監督、公眾參與”的工作運行機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得到全面落實,環境保護能力和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五縣環保局相繼成立。在國家和省市的支持下,市環境監測站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國家地表水監測網絡建設,空氣自動監測站和全國地級以上重點城市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等項目正在實施,建設了五縣空氣質量監測點,開展了市區空氣質量周報,2005年通過國家環境監測二級站能力標準化建設驗收。市環境監察支隊通過了國家二級標準化建設,麥積、秦州、秦安、甘谷、清水、張家川環境監察大隊達到了國家三級標準化建設要求。全市組織開展了放射源、渭河流域過境段污染源調查登記等工作。
“十一五”,我市將以實施五大工程、突出抓好五個加強、實現五個提高為措施,努力實現“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的總目標,即到2010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基本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環境污染得到控制,城市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力爭環境保護各項指標達到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要求,初步把我市建成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優美清潔,生態良性循環的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為此,(1)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污染防治能力。“十一五”期間,我市將實施“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安全工程”、“寧靜工程”、“美化綠化工程”。實施“藍天工程”。大力發展城市集中供熱工程,積極推進秦州區南片、西片、麥積區橋南以及五縣集中供熱建設項目,使全市集中供熱率達到50%;加強五縣煙控區建設工作,嚴格控制小鍋爐建設,倡導和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禁止燃煤散燒,抓好城區天燃氣項目的實施,使城市氣化率達到90%;積極開展餐飲業油煙和汽車尾氣專項治理工作,開展大氣綜合治理專項行動,確保城區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00的天數占全年天數的80%以上。實施“碧水工程”。加強南北二山綠化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設,減少水土流失;開工建設麥積區污水處理廠,積極爭取五縣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0%。完成藉河、渭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工程,加強葫蘆河流域小粉房群的綜合治理,確保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保護好水源地水質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喝上放心的水。實施“環境安全工程”。貫徹《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做好放射源監督管理工作;加強對危險廢物監管力度,完成天水市醫療垃圾集中處置建設工程;積極建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使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80%以上。實施“寧靜工程”。加強對建筑施工噪聲、文化娛樂業噪聲監督管理工作,擴大城市機動車禁鳴區,確保區域環境噪聲小于55分貝,城市道路交通噪聲小于68分貝。實施“美化綠化工程”。按照“國家園林化城市”建設標準,加強南北兩山綠化、城市公共綠地及其交通道路、居住小區綠化美化工作,使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35%以上。
(2)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提高可持續發展環境容量。把好環評關,嚴格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貫徹落實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力求新建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同步。進一步強化老污染源環境治理,削減排污總量,全面推進清潔生產,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3)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按照“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以試點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做好清水縣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抓好環境優美鄉鎮創建等活動,積極開展綠色單位創建活動,以退耕還林(草)、天然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大力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改善和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