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人事部和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表彰了一批全國扶貧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天水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馮進福榮獲“全國扶貧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成為全省唯一獲此殊榮者。
馮進福的榮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譽,同樣凝聚著國家對天水市扶貧工作的高度肯定。近年來,天水市積極探索和實踐扶貧開發新機制,其創造出的經驗,不僅使甘肅成為全國扶貧開發的發祥地和首創者,更讓數十萬天水農村貧困低收入人口摘下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秦安縣興國鎮廟咀村是一個只有180戶人家的小村莊。10年前,全村70%的人靠討飯糊口,是天水有名的討飯村。經過近10年的發展,這個村人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400元。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1998年起實施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令廟咀人驕傲的是,廟咀村是全國最早實施整村推進的村子。如今,這個創舉已經被確定為全國扶貧開發的主體工程。
廟咀人至今記憶猶新:1998年,舉步維艱的廟咀村,不僅迎來了前來考察的各級扶貧部門領導和專家,更迎來了130萬元扶貧資金。這就是改變廟咀人命運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資金。有了錢,廟咀村的建設紅紅火火。在項目指導下,廟咀人將原有的耕地全部種成了優質蘋果,將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滴灌管道埋到了每一棵果樹下。果樹通了水,緊接著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村前的羊腸小道也在大型推土機的轟鳴聲中,變成寬闊的馬路。廟咀人做夢都不敢想的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廟咀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了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巨大生命力。比起曾經扶貧資金“撒胡椒面”、“救濟式”的模式,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好處不言而喻。國務院扶貧辦一位負責人在天水調研后說:“整村推進扶貧這種做法由秦安、天水走向甘肅,由天水走向全國,‘星星之火’已變成‘燎原之火’。”
如今,整村推進扶貧方式,作為全國“一體兩翼”扶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載入新階段我國農村扶貧開發史冊。而在其發祥地天水,整村推進扶貧方式已在貧困地區深深地扎下了致富的根。到2006年,通過整村推進,天水市共有263個重點貧困村摘下了貧困的帽子。調查表明,整村推進項目實施村,通過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幅度都在25%以上,人均純收入四五年就翻了一番。
天水市在扶貧開發機制上從未停止過探索的步伐。對于整村推進這一創舉,天水市仍在思考如何使之更加完善。面對嚴峻的貧困現實,在實施過程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暴露出資金規模小、使用單一、效益發揮不夠的實際。對此,天水市扶貧部門又在探索用足用活國家扶貧資金的有效途徑,確保發揮扶貧資金的最大效益。
天水市在張家川縣木河鄉高山村試點的扶貧資金滾動使用,為扶貧資金的永續周轉使用提供了借鑒。在高山村,扶貧部門將整村推進扶貧資金先扶持全村三分之二的農戶,每戶補助資金2400元,由村干部和飼養戶統一采購2頭架子牛,然后由村委會和飼養戶簽訂合同,在養牛收益中分3年按30% -40%的比例還清補助資金,村委會用所還資金再扶持一批未覆蓋戶。就這樣,通過扶貧資金的滾動使用,并不寬裕的扶貧資金在高山村發揮了最大的效益。短短幾年,這個昔日人見人愁的“爛桿村”、“空殼村”變成了天水市有名的“文明村”、“先進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多元。更為可喜的是,和高山村一樣,天水市所有整村推進實施村,無一例外地深入探索了扶貧資金滾動發展使用模式,有6種成功模式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成效顯著。
隨著扶貧開發機制的不斷探索,天水市扶貧開發業績非凡。一則數據顯示,經過20多年的扶貧開發,天水市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85年的120萬人減少到目前的13.13萬人,107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而在剛剛過去的2006年,天水市共有1.16萬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6.71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