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興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座談會上指出:
天水應在中華文明根源研究上有所作為
【本報訊】(記者 馬海林)3月30日至4月2日,全國政協常委、省政協副主席周宜興來我市調研,并召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座談會,以期通過探源工程的討論實施,提高天水軟實力,推動天水經濟社會發展。市領導馮沙駝、陶元德、安志宏參加了座談會。
幾天來,周宜興在市政協主席馮沙駝、副主席陶元德的陪同下,先后視察了藉河治理工程的實施情況以及伏羲城保護建設工程的進展情況。周宜興指出,天水以水而名,藉河治理工程建設意義重大,將對今后天水的環境保護、城市形象的提升及治污等諸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伏羲城古民居保護工程的配套設施要齊備,既要保留傳統文化的韻味,也要考慮現代生活的需要,二者結合是關鍵。
4月2日,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座談會上,來自我市的專家、學者結合周宜興在全國政協會上所作的“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掘并研究‘龍’文化的根”的主題發言,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分別發言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周宜興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后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包括天水的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這兩大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充分證明了在8000年以前,在天水就存在著一個當時很先進的原始村落。今天,在天水召開這樣一個座談會,就是希望天水能在根和源方面有所作為。周宜興指出,通過座談會,首先要發動甘肅、天水的學術界人士把這項工程啟動起來,做一些深入研究,來證明中華文明的根和源就在天水,進而提升天水的軟實力和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天水經濟社會的發展。
馮沙駝在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天水的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緊密相連,做好這項工作,對天水未來發展意義重大。他強調,從目前情況看,我市對大地灣文化、伏羲文化的研究尚沒有挖掘出質的東西。基于此,我市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必須突破體制障礙、研究方法上的障礙和資金障礙,從基礎性的工作入手,開創性地開展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研究力量,力爭研究出成果,進而使“根”和“源”的研究影響到全省、全國,進一步提高天水市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