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新聞辦甘肅特色文化建設
暨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中共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 徐守盛
(2007年5月24日)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上午好!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向各位介紹中國西部內陸甘肅省的特色文化建設和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有關情況。 全面介紹甘肅省的背景材料已經呈送給大家,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記者朋友們提問,下面,我僅就有關情況做個簡要介紹。

甘肅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甘肅就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融匯的熱土。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公里,在甘肅大地就綿延1600多公里。廣袤的隴原大地已經形成了具有甘肅地域特色的敦煌文化、絲綢之路文化、黃河文化和伏羲文化、民族和民間民俗文化、戲劇舞臺藝術等文化品牌。彩陶文化、長城文化、石窟文化等在隴原大地交相輝映,不僅成為甘肅多彩的文化,也成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以《絲路花雨》、《大夢敦煌》、《敦煌樂舞》等為代表的優秀劇目和舞臺藝術,競相彰顯著甘肅特色文化獨特的內涵和大西北的風情,向世人展現了悠悠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傳承。

為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特色文化資源,2002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甘肅特色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帶動經濟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戰略,特色文化建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全省初步構建起特色文化戰略格局。
建成了文溯閣《四庫全書》藏書館、省博物館新展覽大樓等一批重點文化基礎設施;推出了《大夢敦煌》、《敦煌韻》等一批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精品劇目;形成了蘭州黃河風情文化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平涼崆峒文化旅游節、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武威天馬國際文化旅游節、甘南香巴拉旅游節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同世界五大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文化交流和合作;2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務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考古發掘、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考古發掘入選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享譽海內外的《讀者》雜志,成為中國期刊的著名品牌。概括地講,地域性、多樣性和特色性三個方面構筑了甘肅特色文化建設的骨干體系。目前,甘肅特色文化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中央電視臺 李修平 提問(圖文)
各位朋友,在推進我省特色文化建設進程中,一年一度的伏羲公祭大典即將來臨。2007年6月22日,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氣――夏至,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在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故里――天水市隆重舉行2007(丁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這是全世界華夏兒女共同朝覲祖先,共襄民族發展,增進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一件盛事。

中央電視臺 水均益 提問(圖文)
中華民族歷來崇敬伏羲、女媧,尊稱他們為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薪火。作為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在甘肅特色文化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弘揚伏羲文化,倡導伏羲文化的創造、奉獻、和諧等基本特征,對于增進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激發愛國情懷,促進祖國統一,建設和諧中國和文化中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天水是伏羲、女媧的故鄉,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有著8000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天水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自然生態良好,素有“隴上江南”的美稱。在此,我熱誠地邀請各位朋友借公祭伏羲大典之際,光臨“羲皇故里”天水,感悟伏羲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公祭大典的莊嚴肅穆。同時,誠摯地歡迎各位朋友到甘肅大地走走看看,切身感受今天甘肅的發展,實地考察美麗的甘肅、多彩的甘肅和充滿活力的甘肅。下面,我愿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