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輸出 農民的致富之路
——我市勞務經濟工作系列報道(一)
開欄語
我市勞務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勞務產業得到大力發展,勞務品牌優勢進一步凸現,勞務經濟效益越來越顯著!笆濉逼陂g,全市累計勞務輸轉達233萬人次,創勞務收入43億元;2006年勞務輸轉67.59萬人次,勞務收入達到15.61億元。預計,“十一五”期間,年輸轉能力約70萬人次左右,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村富余勞力實現就業和農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本報從今天開始連續對我市近年來勞務輸轉、培訓、品牌宣傳創建、農民工維權、勞務派遣等方面進行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近年來我市勞務工作的重點——
(一)建立健全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目前,市、縣區有專職工作人員79人,鄉鎮專兼職工作人員357人,鄉村勞務信息聯絡員3200多人,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勞務工作網絡,為保證我市勞務經濟跨越式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努力打造勞務品牌。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對農民工工作的要求,市勞務部門創辦了《天水勞務》信息報和《天水勞務快報》,建立了《天水勞務信息網》,并與市內各新聞媒體相呼應,為進城務工人員和廣大農民宣傳黨和政府關于農民工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樹立勞務典型、推廣工作經驗、傳遞工作動態、發布用工信息。為了提升天水勞務的市場競爭力,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功注冊了“天水白娃娃”、“羲皇故里建筑工”和“天水女媧家政大嫂”三個勞務品牌。
(三)強化勞動技能培訓,開展職業技能鑒定。我市對農民工的培訓,正在由以引導性培訓為主向以職業技能性培訓為主邁進。目前,我市共有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機構86家,學歷、非學歷教育培訓的在校學生達5萬多人,結合“陽光工程”、“農村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等培訓項目,每年培訓預備勞動力、在崗務工人員和即將外出務工的農民工達10多萬人。
(四)信息網絡逐步健全,組織輸轉不斷擴大。我市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成立了“天水市勞務派遣服務中心”,已在各地設立42個工作站,450多個聯絡站,聘請勞務經紀人、信息員3200多人,在全國各地建立勞務基地1600多個,并與500多家用工單位保持常年聯系,實現了輸入地與輸出地的雙向對接。我市每年都要組織赴疆摘花工4—5萬多人。
(五)樹立勞務典型,推廣先進經驗。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勞務收入已占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10%左右,占農民現金收入的1/3以上,占部分邊遠貧困山區農民現金收入的70-80%。在發展勞務經濟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單位和個人。秦安縣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開發示范縣”,秦州區、麥積區、張家川縣被評為“全省勞務輸出示范縣(區)”。楊萬學等10人榮獲“全國創業之星”,秦曉明等35人獲“全省返鄉創業帶頭人”稱號。
(六)加強勞動執法,保障農民工權益。2002年以來,我市累計清欠農民工工資5957.2萬元,涉及農民工9.38萬人次。經國家郵政總局批準,為務工人員量身定制并免費發放了8萬張“綠卡天水勞務銀聯卡”,在全省尚無先例。
(七)認真貫徹國務院座談會議精神,積極做好農民工工作。去年,我市建立了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有33個部門共同參與農民工工作,形成了農民工工作全市各方聯動、互相配合、齊抓共管的局面。
(陳祿堂、游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