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 真抓實干
加快天水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步伐
天水市委常委 常務副市長 張國華

(配圖:天水在線)
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次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推動天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我市結合實際,借鑒外地經驗,從今年開始在全市深入開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活動。
一、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增強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天水位于秦嶺西段、渭河中游,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被譽為“隴上江南”。建市以來,我市的城市建設、園林綠化取得了顯著成績,城市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觀,但是和全國已建成的國家園林城市相比,和建設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渭北地區生態植被較差,特別是城區綠化率低,人居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城市園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區的綠化、美化、亮化水平較低,城市水體、大氣污染較為嚴重。為此,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抓好生態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開展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活動,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塑造天水城市新形象,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創建國家園林城市,要認真貫徹國家關于城市綠化的方針政策,嚴格執行《天水市城市綠化系統規劃》,堅持“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依托城市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山脈、河流、溝壑、農田、道路等資源,抓好以園林綠化為重點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把天水創建成為“兩山青翠,碧水中流,功能完善,生態良好”的國家園林城市。到2010年,力爭城市建設區綠地率達到31%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36%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5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5平方米以上。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干道綠地率不少于25%,居住區和單位庭院綠地率在30%以上,舊城改建項目綠地率不少于25%。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是我們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要充分認識開展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明確創建園林城市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創建園林城市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長抓不懈,持之以恒。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實施城市園林建設綠化美化工程
結合天水的城市地形特點,根據目前的城市綠化現狀,今后我市在城市綠化美化上,要圍繞建設國家園林城市、最佳宜居環境城市的總目標,按照園林式、生態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總要求,堅持城市中心區綠化擴容提質、城郊邊緣區綠化新建改造的總思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以南北兩山為背景,以藉渭兩河為脈絡,以主次干道為框架,以廣場公園為重點,以庭院小區為基礎,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全力實施以“兩山”、“兩河”、“三谷”、“三路”、“四片”、“九場”、“十園”、“五綠”為重點的城市園林建設綠化美化工程。

兩山 我市的城市地形特點是兩山夾一川,南北兩山是天水城市生態環境大背景。近年來,南北兩山綠化取得了顯著成就,城市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今后必須繼續堅持,進一步抓好綠化工程,鞏固擴大兩山綠化成果,以青山彰顯天水的雄壯,以綠樹展示天水的秀美。
南北兩山綠化的重點是城區段,北山主要是麥積區社棠鎮柏林村到秦州區玉泉鎮王家磨的山體,南山主要是麥積區馬跑泉鎮石咀村到秦州區新華印刷廠的山體。在抓好城區重點段綠化的同時,逐步向東西延伸,向東到星火廠、南崖村,向西到藉口鎮處。在南北兩山綠化中,要在全面綠化的同時,突出抓好玉泉觀、南郭寺、李廣墓、麥積北山等公園以及高家灣生態園、水眼寨村、何家山村等處的綠化,使其成為南北兩山的綠化亮點。
通過長期的努力,使南北兩山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成為天水城市的兩大“生態肺葉”,為城市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大背景。

兩河 渭河、藉河是天水的生態河、景觀河,分別流經我市的麥積城區和秦州城區,河道較寬,流域較長,綠化、美化、亮化的空間較大,對我市的城市人居環境影響很大。因此,對藉河渭河兩岸及其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是我市城市園林建設的重點。
藉河秦州城區段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使城區段7公里河道雜草叢生、污水橫流的臟亂差狀況得到徹底改善,新增綠地面積26公頃,形成城市景觀水面37公頃,再現了“天河注水”的神奇美景。今后,要向東西延伸,特別是要重視七里墩到峽口段的綜合治理、綠化美化。
渭河麥積城區段,也是我市城區的重要景觀帶,這一段河道更寬,綠化、美化的空間更大。目前,這一段已實施了城區段河堤加固工程,下一步要加快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時,要適應社棠工業區建設的需要,向東延伸,抓好麥積城區到星火廠河段的綜合治理。
通過綜合治理和綠化美化,使渭河、藉河風情線、景觀帶連接起來,在城區形成大面積的水面、長距離連續性的綠帶,以改善和美化城區生態環境,給市民創造環境優美的休閑場所。
三谷 甘泉穎川河谷、皂郊赤峪河谷,地勢狹長,溝岔較多,是通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和去隴南及四川的交通要道,天寶高速公路和316國道經過這兩谷,分別是我市的東出入口和南出入口。這兩條河谷單位多、村莊多,經過兩谷的人流、車流量大。同時,這兩谷也是我市的重要城市規劃用地。因此,綠化美化好這兩條河谷,對塑造天水城市形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谷的綠化,應重點抓好公路兩邊的道旁綠化,河道兩岸的河堤綠化,河谷兩面的山體綠化,通過退耕還林、荒山造林、道路綠化等,達到整體綠化美化山谷的目的。
二十里鋪羅家溝河谷,溝深谷長,荒山荒坡多,耕地面積大,是自然生態區、傳統農業區。這條河谷區位十分優越,今后隨著兩區的相向發展,天水的行政商務中心的東移,此谷將是天水城區的后花園,市民進入這條河谷很近很方便,成為休閑度假、民俗采風,領略田園風光、開展生態旅游的理想去處。為此,要重視羅家溝河谷的綠化美化,引導扶持群眾大力發展林果業,加快荒山荒坡荒溝綠化步伐。

三路 我市城區位于藉渭河谷狹長地帶,城市交通以東西向為主、南北向為輔。目前已建設和規劃了三條東西向的主干道:①城市南邊的羲皇大道,從天水郡至潘集寨,這條道路較寬,綠化面積大,在綠化上主要是加強養護,提高檔次。②城市中間的秦麥高速公路,以及連接高速公路東西兩邊的岷山路、民主路、建設路、解放路和麥積渭濱南路。這條道路已經定型,東西兩邊的道路綠化,要有計劃地進行改造,擴大綠化面積,提高綠化水平。高速公路兩邊的綠化要結合城市建設和渭河、藉河治理工程,留足綠化面積,抓好行道綠化。③城市北邊的成紀大道,從西大橋到社棠鎮,這條路只建成了秦州城區段,從岷山廠沿北山底線到峽口再到社棠段還未建成,這是今后城市道路建設綠化的重點。在道路建設時,要高標準、高起點規劃綠化、實施綠化,使其成為城市道路綠化美化的樣板。通過三條主干道的綠化,形成城市東西向的三條綠帶。
在重點抓好東西向主干道綠化的同時,應按照“一路一樹、一街一景”的原則,加強對秦州區的合作路、雙橋路、青年路、工農路、大眾路、迎賓路、新華路、環城路,麥積區的商埠路、前進路、泉湖路、埠南路、天河路、濱河路等路段的綠化。在道路綠化上要突出市樹(國槐)、市花(月季)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鄉土樹木花草。按照道路與綠化同時延伸的要求,對新建道路的綠化要高標準設計、高質量綠化,以形成我市城區的綠化網絡。

四片 秦州區西關片區,是我市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保護區。古街區、古民居和古建筑眾多,體現了我市獨特的城市景觀風貌。要按照《天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突出抓好以伏羲廟為核心的西關片棗園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治巷、自由路等七個主要歷史街區以及士言巷、石家巷等小巷道的維修保護和綠化亮化。同時,還要抓好南北宅子、萬壽宮、紀信祠、瑞蓮寺、滲金寺等分散的文物景點的綠化。建設獨具天水人文特色的綠化景觀體系。
麥積區道北片區和秦州區天水郡片區,建筑比較密集,綠化水平低,臟亂差的問題突出。在舊城改造中,要多留綠化用地,抓好道路、庭院、小區的綠化美化,改善人居環境。
麥積區橋南片區,是麥積城市開發建設的重點區域。在開發建設中,要按照國家園林城市建設的要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綠化,把橋南片區建成現代化園林化的城市新區。

九場 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綠化美化更為重要。目前我市已建成龍城廣場、伏羲廣場、天河廣場、玉泉廣場和麥積火車站廣場等五個廣場,這些廣場建于不同時期,功能定位、規模面積、建設標準不同,綠化上也差別較大,有的廣場綠化面積小、綠化檔次低,不能滿足群眾休閑娛樂的需要。因此,對這些廣場,要結合今后的改造,增大綠化面積,提高綠化檔次,以適應城市發展和市民活動的需要。
要加快飛將廣場、馬跑泉廣場建設。同時,應根據城市發展需要,積極規劃建設二十里鋪廣場、社棠工業區廣場等較大廣場,還要結合工業區、住宅區、商務區建設,規劃建設一些小型的休閑、娛樂、集會場所。在建設這些廣場時,要按照廣場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科學設計,突出抓好綠景工程建設,盡量多綠化、少硬化,把每一個廣場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生態型廣場。
通過改造舊廣場,建設新廣場,增加城市綠化亮點,提升園林城市品位。

十園 公園是城市綠化的亮點,是園林城市的集中體現。目前我市有人民公園、玉泉觀公園、南郭寺公園、諸葛軍壘公園、李廣墓公園和馬跑泉水上公園、麥積北山公園等七個公園。這些公園有的是山體公園,有的是城區公園,有的是主題公園,有的是新建公園,面積有大有小,綠化有好有差,要加強對這些公園綠化的改造和完善。擴大公園面積,如馬跑泉水上公園;提高綠化水平,如麥積北山公園;改善服務設施,如南郭寺、玉泉觀公園;改變管理方式,如人民公園、諸葛軍壘公園。通過改造提高,使其充分發揮園林功能。
在對現有公園改造提高的同時,應積極規劃建設三個公園:
新建秦州區北山公園。在秦州區北山,泰山廟到玉泉觀區間,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利用現有生態植被,建設山體公園,抓好園林基礎設施建設,新增綠地面積50公頃。
新建二十里鋪開放式園林。二十里鋪橫河峪一帶位置十分重要,既是秦州城區和麥積城區的結合部,也是整個市區東西方向上的中界線。目前,這一區域大部分是耕地,建筑物較少,拆遷量不大,可適應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在二十里鋪利用橫河峪河道,再分別向東西各拓展100米,建設一個東西寬約24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的開放式園林,使之成為天水城市的“綠色心臟”。
新建社棠鎮廟山山體公園。廟山位于社棠鎮西北角,東連鎮區,南臨渭河,西接牛頭河,山體較大,山勢較高,是一座雄踞社棠鎮的獨山,山上有古柏、寺院,開發利用價值很大。可將其退耕還林、植樹綠化,開辟為山體公園,為社棠鎮這一區域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去處。

五綠 要轉變城市綠化觀念,改進城市綠化方式,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抓好機關單位、工廠企業、學校醫院、居民院落、城市出入口等的綠化,做到點線面結合、喬灌草搭配、改擴建并行,創造性地實施城市綠化美化工程。
見縫插綠。在城市建成區,只要能栽樹木、能種花草的地方,都要栽樹種花種草,做到見縫插針,不留空地,把能綠化的地方都利用起來。
垂直掛綠。加強城市立體綠化,在建筑物下邊栽藤本植物,在建筑物頂部栽花種草,以綠化墻體,美化樓體,達到立體綠化城市的目的。
拆墻透綠。有計劃、有選擇地拆除一些沿街臨巷、內部綠化較好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圍墻,讓綠透出來、亮出來,以美化公共環境,使市民能推窗望綠、出門見景。
辟地建綠。根據城市規劃,拆除臨時建筑、破舊建筑,利用廢地、棄地,植樹綠化,有計劃地建設小花壇、小綠地、小游園等,以增大城市綠化面積。
沿街放綠。組織發動沿街機關、單位、學校、商店、住戶種草養花,根據季節特別是重大節會期間,在沿街門口擺放盆花、盆景,美化市容市貌。
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綠化美化,推動點上綠化成片、線上綠化成帶、面上綠化成林,全面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到2010年,市區80%以上的單位庭院綠化達標,60%以上的居住小區綠化達標,生產綠地面積占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