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小河新村:土農村變身洋社區 九臺山下寫傳奇

(小河社區的民宅)
中國甘肅網11月27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 文/圖)整齊劃一的二層小洋樓,仿古式鄉村大舞臺,花園式的文化廣場,平坦整潔的水泥路,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走進位于天水市清水縣黃門鎮小河社區,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踏入了某個高檔別墅區。很難想象,這里在數年前,還是九臺山下的一片河灘地。
近年來,黃門鎮黨委、政府按照“搬遷分散村,建設中心村,發展大社區,帶動小城鎮”的工作思路,緊扣“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政策機遇,以解決農戶安全住房、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為目標,著力打造以小河村為中心、莊天二級公路為軸線的新農村建設群,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跨越發展的鄉村建設之路。

(黃門鎮黨委書記龐娟接受采訪)
黃門鎮黨委書記龐娟告訴記者,小河新村建設歷時五年時間,分四期工程,建設農戶住宅281套,其中:搬遷貧困戶130戶,涉及小河、后坡、樊家、薛堡、黃灣等9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2016年,小河新村獲批為小河社區。2017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首批全國農村幸福社區建設村級示范單位。
龐娟介紹說,按照適度超前、規劃到位、設施完善的建設標準,農戶住宅統一設計為115㎡的二層小別墅,四室兩廳一個獨立衛生間。并率先建成了全市獨一無二的雨污分流排水排污系統,每戶一個小型簡易化糞池,配套建設污水處理站1處,實現了農村排水排污管網的現代化、標準化。
在配套設施方面,小河社區建成辦公樓1棟,設立“八室三中心一基地”,即:黨員活動室、圖書室、乒乓球室、婦女兒童之家、老年人活動室、衛生室、計生室、電子閱覽室、便民服務中心、電商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再就業技能培訓基地,使社區居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看病、購物、上網、娛樂等。建成花園式文化活動廣場1處,標準化室外籃球場1個,羽毛球場2個,配齊了健身器材,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河社區辦公樓)
記者在小河社區采訪時看到,在小河社區辦公樓的一樓,社區衛生室、電子閱覽室、金融服務點、便民服務中心、電商中心、百貨超市應有盡有。龐娟說,“美麗鄉村”建設要完善衛生、醫療、教育、商業等配套設施,努力讓建設成果惠及村民,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把美麗鄉村打造成為村民的幸福家園。
安居方可樂業。小河社區以延伸產業鏈條和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探索“3+”模式和“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四方聯動”模式,解決搬遷居民生產發展難題。龐娟介紹,按“長、中、短”相結合的“3+”產業模式,發展以核桃、花椒為主的干鮮果種植長效產業、以飼草玉米及小雜糧種植的短期產業、以“三變改革、入股分紅”為主的中期產業,將搬遷戶閑置土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流轉,以土地、勞力、資金入股,參與企業分紅,使每位農戶都有增收渠道。

(小河社區的鄉村大舞臺)
同時,引導支持一些會經營、善管理的群眾在小城鎮從事餐飲,小商鋪等第三產業,加大勞動技能培訓力度,使每戶貧困戶掌握一門務工技能,解決出力不掙錢、掙錢不多的問題。依托電商扶貧工程,推行“黨總支+合作社+電商+農戶+旅游”經營模式,打通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培育壯大干鮮果產業、物流、電商等新型三產,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發展快、能致富”。
如今的小河社區,居民安居樂業,人心向上、富而思進的風氣正在悄然興起。昔日的土農村搖身一變,成了風景靚麗的洋社區。小河社區的蛻變,在天水美麗鄉村建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