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發揮國家司法救助“暖心橋”作用,切實幫助廣大群眾解決生活實際困難,是檢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職責。近年來,天水市檢察機關積極落實檢察司法關懷,努力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要求,結合“司法救助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以及“關注困難婦女群體,加強專項司法救助”等專項活動,深入推進司法救助工作,為123名困難當事人發放救助金304.79萬元,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司法溫暖。
增強合力 完善內外聯動救助機制
對內加強制度規范化建設。嚴格落實《人民檢察院開展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和《甘肅省國家司法救助實施辦法》等相關政策法規,成立司法救助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細化受理、審查、審批、救助金發放等工作流程,明確業務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和線索移送機制,以及做好司法救助案件啟動前的溝通、啟動后的匯報和救助前的審批等程序,確保了司法救助工作有序開展。
對外加強與公安、法院、司法行政部門和民政、鄉村振興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支持,通過多部門聯動,更好發揮司法救助“雪中送炭”“救急解困”作用。在救助過程中堅持“救助先立志”理念,通過“司法救助+心理救助”的無縫銜接,幫助困難群眾樹立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引導其積極面對困難,恢復生活信心,取得“1+1>2”的救助效果。秦州區檢察院在辦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了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為侵害致使心理嚴重創傷,遂在開展司法救助程序的同時迅速啟動了未成年人心理救助程序,委托專業心理咨詢師對被害人進行心理測評、心理疏導,并積極協調聯系專業醫療機構對其進行治療,引導其樹立健康人格,重拾學習生活信心。
綜合幫扶 構建“檢察+”多維度救助模式
天水市兩級院積極拓寬救助渠道,采取省、市、縣三級聯動、與鄉村振興部門合作等方式,開展多級聯合救助,形成了“檢察+助推鄉村振興”“檢察+關愛軍人軍屬”“檢察+未成年人保護”和“檢察+婦女維權保護”等多維度救助模式,由“坐等送案”轉變為“主動問案”“積極尋案”,使司法救助惠及更多困難當事人。甘谷縣檢察院與婦聯、民政、教育等部門建立協作和救助信息互通機制,拓展對困難群眾的救助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該院在辦理一起案件時,發現被害人家庭為貧困戶,案發后未得到任何經濟賠償,被害人因此無法得到有效救治。該院遂快速啟動司法救助程序,逐級上報省院審批,申請到司法救助資金5萬元;同時積極開展調查核實,并銜接民政部門、婦聯、衛生局開展社會救助,最終在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為被害人爭取到社會救助資金7400元,并為其在醫院辦理了階段性免費住院治療的相關手續。該案的成功辦理也是檢察機關探索將司法救助的“救急”與民政等多部門的“解困”結合起來,延伸司法救助觸點,及時解決被救助人短期內生活困難,傳遞司法溫暖的生動實踐。
長效救助 打造“一攬子”救助工程
“我們既要幫助救助對象解決生活實際困難,也要幫助他們扶思想、樹觀念、立信心,切實提升司法救助的實效”,天水市檢察院第八檢察部負責人介紹道。天水市檢察機關通過采取就業引導幫扶、產業幫扶、協助納入低保戶等方式,打造“一攬子”救助工程,多措并舉力促被救助對象擺脫實際困難,避免了“只給錢了事”的簡單做法。
通過開展不定期回訪,進一步加強對救助款項使用情況的跟蹤監督,確保每筆救助金都實實在在用在為被救助對象解決生活困境上,近年來天水市檢察機關已對80余戶救助對象進行了150余次回訪,重點查看救助資金的使用情況,跟蹤解決救助對象在就業、醫療、脫貧進度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司法救助實效。武山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未成年人司法救助案件時,經調查了解,因兩名救助申請人均為未成年人,資金賬戶在其父名下,但其父親一直有賭博惡習,為防止救助金被不當使用,確保能夠用于兩名救助申請人的上學和就醫等急困情況,該院積極協調救助申請人所在村委會以及資金賬戶所在銀行,同救助申請人簽訂了資金監管“四方協議”,由申請人父親為資金代管人,明確使用資金時由代管人提交資金使用書面申請,由縣檢察院和村委會確認蓋章后再通過銀行進行打款,直至該救助金使用完為止,有效保障了國家司法救助資金能夠用于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上。
下一步,天水市檢察機關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依法能動履職,持續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用心用情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聞來源:天水市檢察院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