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百名社科專家學習二十大精神”筆談⑦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辛 怡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新要求、新希望,這與五年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闡述相比,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意味深遠的“文化自強”一詞,最終凝練成了“文化自信自強”的新話語,表現出了百年大黨與時俱進的鮮明品格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的清醒與堅定。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它們彼此有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要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一、新時代十年成就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自強
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鼓舞人們踔厲奮發的精神基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篤行不怠的價值共識。面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使命,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新時代十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經歷了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的不同發展層面的變化,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時代十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偉大變革的理論智慧和實踐勇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高度文化自覺。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從個體到集體涌現出的民族自信和中國自信蓬勃迸發。于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認可,是對革命文化的高度認同,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創造。文化自信既來自于深厚綿長的中華文化積淀,又來自于蓬勃生機的時代文化創造,也將在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中日益增強。
新時代十年,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些世紀偉業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充分提振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我國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呈現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的生動圖景,全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文化自信達到新高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文化自信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在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把我國建設成文化強國。文化強國最重要的一個標志就是文化既要自信,還要自強。文化自信講的是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文化,文化自強就涉及以什么樣的思路發展文化,就是從自身出發,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強大的活力創造力、強大的實力競爭力。
首先,堅持不忘本來。對于當今中國來說,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安身立命之“本來”,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與時俱進地弘揚,以此來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其次,堅持吸收外來。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考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越能夠在同外來文化的互動交流中得到豐富發展。廣泛吸納、融匯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是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實現文化自強的必然要求。最后,堅持面向未來。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都要接受未來的審視和檢驗。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登高望遠,以前瞻的眼光和思維未雨綢繆、搶占先機。
三、文化自信自強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最新體現和概括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創舉,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正是由于堅定文化自信,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才能不斷地走向勝利,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立志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悲慘局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找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并在這一過程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賡續于中華5000多年歷史積淀的優秀傳統文化,淬煉于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筑牢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信念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2月中國文聯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回顧黨的百年歷史,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黨始終以思想文化上的覺醒和覺悟,來把握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推動事業發展。我們黨作為一個迅速崛起的東方大國的執政黨,有著崇高的追求,始終不忘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揚中華文化理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旗幟,樹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文化形象,切實承擔起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歷史責任。
因自信而謀更強,由自強而愈篤信。中國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必須要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認識文化、理解文化、把握文化,才能真正做到自信自強。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文化之強盛,鑄強國之志、圓強國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