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水市市場監管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總局和省局關于開展信用提升行動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工作部署,以“爭優、爭先、爭效”為基本要求,立足天水實際,充分發揮信用機制對優化營商環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進一步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市場整體誠信水平,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抓制度保障,打造健全完善的工作機制
制定《天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開展信用提升行動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工作方案》《天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開展信用提升行動助力市場主體紓困解難重點任務分配表》,對重點任務進行了細化分解和安排部署,建立了由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信用監管科總牽頭、相關科室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加強了組織領導,統一了思想認識,明確了工作任務,靠實了工作責任,為信用提升行動全面縱深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抓誠信建設,打造堅實牢靠的信用基礎
全面加強市場主體誠信教育引導,開展信用法規專題宣講和“送法進企業”等活動,建立市場主體誠信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快信用環境塑造。充分利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法治化優化營商環境宣傳月、質量月等活動組織開展《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市場監督管理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辦法》等涉及信用監管的法規規章政策宣傳,加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知識普及力度,提高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和參與信用建設意識。加強市場主體守信經營指導,結合年報、“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等工作,普及信用監管的規范要求,通過市場監管“兩微一端”、主流媒體對市場主體按時年報、依法公示信息、遵守住所或經營場所登記規定等進行指導和提示,引導市場主體加強自身信用建設,推動構建社會誠信共治格局。
三、抓服務提質,打造規范便捷的修復流程
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工作導向,推行事前告知提醒、審慎列異列嚴、線上線下暢通、承諾容缺辦理、提高修復效率、全程行政指導等優化信用修復的措施,助推市場主體快速修復信用、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經營和商務活動。在將相關市場主體列入吊銷營業執照、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前,通過電話告知、短信提醒、發布公告等方式,提醒市場主體及時履行義務,糾正違法行為,主動實施修復,避免信用受損。綜合失信行為的后果、影響,明確可不予列異列嚴的具體情形,實施容缺辦理,除整改佐證材料外,未能提供其他修復材料的,先行予以信用修復。暢通修復渠道,提升修復效率,實行線上強化指導,線下幫助輔導,縮短審批時限,申請即來即辦的方式,全力幫助市場主體重塑優良信用。2023年全市移出經營異常名錄企業472戶,恢復經營異常狀態個體工商戶3013戶;提前停止處罰信息公示6條;解除股權凍權凍結司法協助3件。
四、抓監管增效,打造協同精準的監管方式
持續深化信用風險分類監管,動態調整全市市場監管領域部門聯合抽查事項清單,結合全市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突出市場風險研判,科學制定涵蓋市場監管領域22個部門的2023年度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工作計劃38個,任務46批次。常態化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中關聯運用,針對不同風險等級、信用水平的檢查對象采取差異化分類監管措施,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實現智慧化、精準化監管。全市共發布“雙隨機、一公開”抽查計劃695個,任務1139批次,抽查各類主體9455戶,檢查任務完成率、檢查結果公示率均為100%。關聯企業信用分險分類結果開展雙隨機抽查505批次,比2022年增加257批次,比2022年增加260批次,同比增加106.12%;關聯企業信用分險分類結果抽查市場主體2326戶,比2022年增加1160戶,同比增加99.49%;信用分級分類抽查占比58.18%,比2022年增加26.69%。
五、抓信用賦能,打造正向反饋的培育機制
不斷探索擴大信用信息應用場景。建立信用合規正向激勵機制,將市場主體開展信用合規建設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信用修復、評先評優等工作進行關聯。在政府質量獎、專利獎、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等評定中,把信用合規建設情況作為考量因素,協助相關部門開展信用信息核查601戶(次)。加大與發改、金融監管、稅務、工信等部門及金融機構對接,提供反映市場主體信用狀況的信用信息,建立與信用貸款等各類金融扶持政策的關聯機制,擴大市場主體信用使用價值。今年以來,有8.56萬戶市場主體享受退稅減稅減費政策,退減資金9.1億元。2.79萬戶市場主體享受金融扶持政策,獲得支持資金688.69億元。
(新聞來源:天水市市場監管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