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胸懷“國之大者”,立足打造全省重要的糧食生產示范區和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構建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協同發展機制,著力提升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全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一、建良田,夯實穩產基礎。一是抓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持整流域、整山系開發,“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使用的激勵和約束長效機制,強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嚴格高標準農田用途管制,堅決做到良田糧用,累計投入資金9.06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5.51萬畝。二是抓撂荒地治理。建立撂荒地整治背書承諾制度和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積極推行“六個一批”整治模式,對撂荒地開展實地核查、整治、銷號,累計落實獎補資金1.51億元,整治撂荒地61.16萬畝。三是抓大棚房整治。全面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堅決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持續鞏固“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成果,扎牢耕地保護“籬笆”。
二、育良種,做強種業芯片。一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結合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全面開展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確保資源不喪失。全市建成農作物種質資源庫1706㎡,保存各類種質資源6.6萬份。二是加快良種選育步伐。立足全市種質資源、航天育種優勢,以市農科所、市果樹研究所、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天水農校為依托,積極發展糧油、果、菜育種,累計育成中梁系、天選系、天油系、天薯系等糧油品種167個、果品新優品種5個、航天育種新品種52個,我市育成品種占全國航天農作物新品種總數的46.4%。完善“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運行模式,推動良種繁殖,全市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三是加大新品種引育力度。與西農、甘農大、天津市農科院、省農科院等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較為穩定的交流協作關系,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進行學術交流和協作,開展專題講座、技術交流、現場技術指導,組織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裝備2579個(項、臺),建立試驗示范基地894個181.07萬畝。
三、推良機,強化裝備支撐。一是嚴格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保障糧食生產機械需求為重點,全面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組織人員深入農機經銷企業、經銷點及糧食作物生產重點鄉鎮、經營主體宣傳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十四五”以來累計補貼農機具4.29萬臺套,受益農戶3.1萬戶。二是積極推廣新機具新裝備。加強農機農藝融合和技術集成應用研究,探索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熟化定型、推廣應用,實施農機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全市現有農業機械39.83萬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175.22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54%。三是強化農機社會化服務。聚焦高質量服務農業生產和應急救災,加強農機操作手培訓,支持引導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社會化發展,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土地托管、合作經營作業等有償服務。全市現有農機從業人員10.95萬人、農機服務組織215個2133人、農機維修機構384個724人。
四、擇良法,提升生產質效。一是推廣新技術提質效。推廣大豆玉米“4+2”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發展到6萬畝,推廣旱作農業示范面積77萬畝,引進馬鈴薯地膜高壟覆蓋栽培、納米Fe微肥化肥減量等技術,持續開展化肥、農藥“雙減雙增”行動,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1.97%、42.1%,推廣秸稈還田技術,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29%。二是開展專項行動提質效。深入實施特色產業提質增效行動,創新實施果園改造提升和防災減災設施建設獎補政策,大力推廣矮砧密植栽培、喬砧短枝栽培、新優品種栽培、新優品種高接換優栽培等改造模式,近兩年累計完成果園改造提升7.06萬畝,新建果園防災減災設施10670畝。建成鋼架大棚1860畝,改造提升設施大棚1770畝,推廣川區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山地“糧—油—菜”兩年三熟間作套種輪作模式,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13萬畝。三是推行標準化生產提質效。嚴格執行產地環境、投入品管控、農獸藥殘留、產品加工、儲運保鮮、品牌打造、分等分級等全產業鏈標準,不斷提高主要農產品標準化水平,建成果品、蔬菜、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示范基地83個55萬畝,制定《地理標志產品秦安蘋果》《油菜品種隴油16號》《半夏生產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11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監管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