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施秀萍
白發白須、白色綢質中山裝……作為深圳文博會的“老朋友”,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天水竹雕非遺傳承人吳云生還和前幾次一樣的著裝,一樣的精神矍鑠。
“真生動!”“真精致!”在第二十屆深圳文博會上,作為我省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創,吳云生的竹雕藝術作品備受關注。
這是67歲的吳云生第五次參加深圳文博會。吳云生帶來的作品個個精雕細刻,方寸之間全是細節,無論人物,還是風景,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大為贊嘆。展臺前,不時有人駐足細品,吳云生則認真地講解著。
“陶淵明是個酒仙,那怎么表現呢?你看這里,書童手執酒甕正在巨大的蓮葉上倒酒,陶淵明則一手托著后腦勺,一手扶著蓮莖直飲,酒仙的豪邁與灑脫就出來了。”
“再看這幅《陶淵明賞菊圖》。這邊,有人乘著竹筏送菊,陶淵明則手執拐杖,在花園賞菊;旁邊,有人執壺澆水,有小孩正在嬉鬧玩耍,還有小孩從門縫里探頭探腦,這就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吧。”
竹雕作品《陶淵明入仕圖》,是吳云生以陶淵明生平故事為原型創作的一件卷缸式竹雕作品,生動刻畫了吳云生腦海中陶淵明的日常生活起居。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反過來影響生活。”吳云生告訴記者,竹雕作品《陶淵明入仕圖》既是對陶淵明的致敬,也反映出自己竹雕藝術人生的追求。果然,轉動《陶淵明入仕圖》,其中一側生動雕刻著吳云生的座右銘:“藝海無涯——追求竹雕藝術,感悟人生哲理。”
長1.2米、高0.6米的《清明上河圖》則是卷匣式竹雕作品,同樣頗有看頭——
匣體正面,吳云生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了“清明上河圖”,人物、舟船、小橋、風景栩栩如生,立體感十足;與《陶淵明入仕圖》一樣,未用一釘一鉚,但把手、匣蓋、匣體一樣不差且嚴絲合縫。值得一提的是,雖與《清明上河圖》原圖并不完全一樣,但吳云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為竹雕版《清明上河圖》增加了不少生動的生活圖景,意蘊綿長。
“這件作品我醞釀了20年,創作了3年。”吳云生告訴記者,《清明上河圖》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也可以用來收藏字畫,很實用。
“材盡其美,工盡其巧,器盡其雅,格盡其高”——從事竹雕藝術52年,吳云生獲獎無數,對竹雕藝術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也形成了獨特藝術風格。
“仿古不復古。”在吳云生看來,竹雕原材料、工藝、尺寸、題材都可以學,可以模仿,但手藝無法模仿,“這是藝術作品的靈魂”,也正因“借古創新”,每件竹雕作品才和別人的不一樣,也才有了持久的“生命力”,“每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有名字、有來源、有‘戶口’,是獨一無二的。”
“這件竹雕作品《蟈蟈籠》,架子是我做的,蟈蟈籠都是女兒做的。”指著生動可愛、情趣盎然的竹雕作品《蟈蟈籠》,吳云生告訴記者,女兒吳禮跟著自己學竹雕已有時日,此次攜“父女共創竹雕作品”同來深圳文博會。已帶出四名得意門生的吳云生很欣慰,“竹雕藝術后繼有人了。”
“想走得更遠,讓竹雕藝術走向世界。”吳云生說。他深知,山高路遠,所以一直在突破、在創新。比如,為克服北方竹子易干裂、不易保存的困難,吳云生做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報廢的竹子堆積如山,最終攻克竹雕干裂這一難題,也打破了“自古北方不雕竹”的傳統觀念,不僅創作出一批造型獨特、器形碩大、品種繁多、廣受歡迎的竹雕作品,還形成鮮明獨特的竹雕藝術風格,“這就多了些‘走南闖北’的資本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