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章 頌 始 祖 (中)
——歷代詠頌伏羲、女媧詩詞簡析

魏晉時期贊美伏羲、女媧等先祖的詩歌,沿襲秦漢時期四言體詩歌語言精練、文字對稱、體制短小的文學特征。
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用四言體這種體裁寫成了《伏羲贊》,詩中贊美伏羲開天辟地、結繩畫卦、闡揚教化、分域而治的杰出貢獻。
肇自初創,二儀氤氳。
粵有生民,伏羲始君。
結繩闡化,八象成文。
茫茫九有,區域以分。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鞏縣(今河南鞏義)人,祖籍河南中牟縣大潘莊。西晉著名文學家,能詩賦,與陸機齊名。其天資聰明,很早就有才名,但仕宦不得意,僅做過一些小官。他善于寫哀傷詩文,有《潘黃門集》存世。
這首四言體詩是潘安所作贈詩《為賈謐作贈陸機》的開頭部分。詩歌以高度濃縮的語言,非常鮮明地指出伏羲氏時期為人類文明的肇始,伏羲氏以教化的方式管理人們,結繩記事,創造文字,有了較早的地理管轄劃分。對伏羲在部落治理、文化創造等方面杰出的貢獻極盡贊揚。
無獨有偶,同一時期的文學家,西晉的摯虞,也寫了《伏羲贊》,贊美了伏羲的歷史功績:
昔在上古,懷德居位。
庖羲作王,世尚醇懿。
設卦分象,開物紀類。
設網施罟,人用不匱。
摯虞(250年—300年),字仲洽,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三國時期魏國太仆卿摯模之子,西晉著名譜學家。泰始年間舉賢良,擔任中郎,后任太子舍人、聞喜縣令、尚書郎。元康年間,遷任吳王之友,后歷任秘書監、衛尉卿、光祿勛、太常卿。后因遭亂餓死。著有《族姓昭穆》十卷,《文章志》四卷,注解《三輔決錄》等。
此詩是說在遠古時代,心中懷有道德仁義的人占據主導,他就是人類始祖伏羲,那個時代時風樸厚純美。始祖畫卦觀察萬象,肇啟文明,劃分事物的類別。伏羲觀察蜘蛛結網,捕捉昆蟲的現象,就用繩索仿照著做成網狀,用來狩獵捕魚,讓人們受用無窮!

用四言體寫成《伏羲贊》,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東晉著名文學家王彪之:
悠悠皇犧,體尊神澄。
無為而化,出道之凝。
不知有始,冥感自興。
因應之跡,畫像結繩。
王彪之(305年—377年),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小字虎犢,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晚期重臣,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書令,曾與謝安等人對抗桓溫,并于桓溫死后與謝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唐書經籍)傳于世。
這首《伏羲贊》,也是用高度凝練的筆墨,頌揚了伏羲。說遙遠上古時期的伏羲,心胸寬廣、博雅謙遜,心神是那樣的清朗、澄凈。剛開始作為部落的首領,就采取了無為而治的理念。不知道天地間混沌狀態是從何時凝結的?但冥冥之中先祖們的至誠感通了神靈,于是部落興旺發達起來,從而懂得了對事物的應對方法,發明了畫寫八卦、結繩記事的壯舉。
有唐一代,詩歌成為詩人抒情、言志最常用和最直接的文學形式,唐詩成為唐代文化的符號。唐詩中也有許多贊美伏羲、女媧以及軒轅皇帝的作品。在這些詩歌里,女媧補天等神話的文學化趨勢更加鮮明,浪漫主義色彩愈加濃厚。
《李憑箜篌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作者對樂曲有深刻理解。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李賀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歌以想象豐富、奇特、色彩濃烈而著稱,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詩鬼”。
這首長詩前八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代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緊接著詩人憑借想象的翅膀,飛向天庭,飛上神山,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樂聲傳到天上,正在補天的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忘記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種想象是何等大膽超奇,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一個“逗”字,把音樂的強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緊緊聯系起來。而且,石破天驚、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視作音樂形象的示現。女媧聽得入了迷,竟然造成“石破天驚”的局面,以此來渲染樂曲驚人的效果和演奏者高超的技藝。
此詩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女媧塑造成一位音樂鑒賞大咖,從側面展現了女媧杰出的藝術才能。
晚唐時期的詩人陸龜蒙在長詩《雜諷九首》之四里,也寫到了女媧:
赤舌可燒城,讒邪易為伍。
詩人疾之甚,取俾投豺虎。
長風吹窾木,始有音韻吐。
無木亦無風,笙簧由喜怒。
女媧煉五石,天缺猶可補。
當其利口銜,罅漏不復數。
……
陸龜蒙(?—約881年),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唐代晚期的詩人、農學家。陸龜蒙是一位高產的詩人,傳世詩歌有600多首,大部分收錄在《松陵集》中。陸龜蒙的詩對宋代詩人所追求的“平淡”美,產生過較大影響。
陸龜蒙的長篇古體,往往具有縱橫捭闔、跌宕起伏的氣勢,讀來撼人心魄。而《雜諷九首》中的第四首,“女媧煉五石,天缺猶可補”,詩人在譏諷惡毒語言所造成的危害之甚時,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毀謗或挑撥離間的話非常傷害人,其造成的裂縫可謂太大。天上的缺口,可以用女媧的五色石來填補,而讒言引起的禍害有時嚴重到難以彌補的地步。
從詩歌應用女媧補天的神話,可見女媧的功績之大、影響之深,已經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一個常用典故,被文學家或其他藝術門類廣泛提及和使用。
近代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認為,在中國浪漫詩的演進過程中,神話題材諸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的介入,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人們借助神話中人物形象以及故事題材,得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最終成功把詩歌的浪漫化發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我們民族所寄予的理想,以文學的手法加以放大和升華,使其成為后世歷代各種價值追求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