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部署,按照“五年任務四年完成”要求,綜合施策,加速推進,高效落實,逐步釋放出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多重效應。2022年至2023年完成搬遷1828戶7137人,今年搬遷1597戶6714人,三年累計搬遷數量占五年任務的75.6%,并于今年提前實施2025年搬遷任務,確保一期搬遷任務在計劃時限內完成。目前,我市搬遷舊房拆除率、不動產頒證率、新搬遷對象三級認定率、協議簽訂率、補助資金到戶率均達到100%,排名全省前列。
在“搬得出”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順心。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紓民困、解民憂”的“一把手”工程,按照“黨委領導、政府牽頭、部門協同、社會融入、群眾參與”的原則,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包抓責任體系,認真落實“周報告、旬匯總、月通報、季調度、年考核”工作機制,多措并舉推進搬遷任務落細落實。針對搬遷前立地條件差、安全隱患大、交通不便等實際,在充分考慮發展實際、尊重搬遷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向群眾把搬遷好處講清楚、把搬遷政策說明白,幫助群眾算好“安全賬”“經濟賬”和“長遠賬”,引導群眾由“要我搬”轉變為“我要搬”。以“縣區認、市級審、省上核”三級認定復核為抓手,精準識別搬遷底數,建立搬遷臺賬,確保應搬盡搬、應搬早搬。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精準識別3425戶,其中地質災害威脅區3412戶,占搬遷數量的99.62%。全面落實中央和省級“10+5”補助政策,2022年以來撥付補助資金18864萬元、發放貼息貸款5082萬元。各縣區統籌整合鄉村振興、城鎮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各類資金,配套建設文化廣場、衛生室、污水處理站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凸顯。
在“穩得住”上出實招,讓搬遷群眾安心。結合和美鄉村建設規劃,按照“四避開”“四靠近”“四達到”的原則,今年建設集中安置點19個,安置660戶3242人,購買商品房及回購房安置266戶1089人,自建房安置671戶2383人。目前,80%的集中安置房已封頂,9月底完成搬遷入住。提前實施的2025年搬遷任務中部分安置房已進入主體建設階段,預計年底前交付使用。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生活好、能融入”的總體目標,依托搬遷點周邊資源稟賦,積極謀劃培育特色產業,通過“產業+就業”雙輪驅動,探索“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千方百計幫助搬遷群眾增收致富,全力以赴做好搬遷安置“后半篇”文章。按照“依需設崗、按需培訓、因人定崗、分類就業”原則,組織開展勞動技能培訓,鼓勵支持進城安置群眾積極發展經營性活動,確保搬遷群眾有活干、有收入。目前,累計建成大棚1555座、就業幫扶車間5個、農產品加工廠7個、標準化養殖小區8家,開展技術培訓2526人(次),保證了群眾“農作、務工、增收”三不誤,實現了搬遷群眾“穩得住”。
在“生活好”上求實效,讓搬遷群眾舒心。將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一項人口遷移、資源重整、經濟重塑工程,實施“新市民計劃”,積極為搬遷群眾提供上學就醫、養老社保、政策咨詢等“一站式”服務,讓搬遷群眾既有農村“三塊地”的收益,又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權益保障,持續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完善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結合、自治強基、智治支撐“五治融合”基層治理機制,常態化開展文明新風培育等活動,大力實施“雪亮工程”,著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緊盯省領導小組會議通報、省搬遷辦核查反饋問題,全面查漏洞、補短板、強弱項,以問題整改推動搬遷工作提質增效。
下一步,天水市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暨工作推進會議精神特別是任省長講話要求,嚴格落實包抓責任制,加大政策資金落實力度,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就業扶持和產業發展,堅決辦好這項惠及群眾福祉的民生實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貢獻天水力量。
(新聞來源:天水市自然資源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