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高我市冬季蔬菜生產水平,有效防范低溫雪凍災害天氣,切實提升蔬菜穩產保供能力,經市蔬菜產業專家組、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天水試驗站研究,提出了2024年天水市冬季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日光溫室
(一)溫室生產準備
加固溫室。入冬前后,加強日光溫室骨架、墻體和進出通道等設施結構檢查維護工作,尤其是老舊溫室和抗風雪承壓能力較弱的棚體,及早維修加固。
更換棚膜。選擇無風天氣更換破舊棚膜,果菜類蔬菜生產溫室應選擇長壽、無滴、高透光和高保溫的多功能塑料薄膜,薄膜厚度應在0.1mm以上;東西壟向栽培的日光溫室也可選擇霧度40%左右的散射光膜。
備好覆蓋物。提前更換已損壞或保溫性能達不到冬季生產需求的保溫覆蓋物,一般草苫重量應達到3.5—4.0kg/m2、保溫被厚度達到2cm以上。保溫覆蓋物應緊密、均勻、干爽,多層覆蓋物間無縫搭接,確保溫室保溫性能滿足蔬菜正常生產。
維修設備。定期對卷簾機、放風器、電路、補光燈、應急加熱等環境調控設備進行檢修,確保設備正常運行。
(二)加強環境調控
溫度管理。夜間室外氣溫低于10℃時,日光溫室要及時覆蓋保溫覆蓋物,保證溫室內夜間氣溫15℃以上。12月至翌年2月溫室內白天氣溫控制在26—30℃,晚上前半夜氣溫維持在18—20℃,凌晨最低氣溫維持在8℃以上。冬季日光溫室采取頂部通風,在通風口的下方懸掛緩沖膜,通風時逐漸增加通風量,同時在溫室門口和前屋面處懸掛薄膜,減少冷風對作物造成傷害。雨雪天氣時,在保溫被外覆蓋塑料薄膜,確保保溫被干爽。連續陰天及強降溫等極端天氣時,采取多層覆蓋保溫,必要時使用高壓鈉燈、熱風爐、燃燒增溫塊等措施臨時加溫。
光照管理。經常清潔棚膜,保證透光率,盡量早揭晚蓋保溫覆蓋物,延長室內光照時間。如遇連續陰雨雪天氣,白天無雨雪時可短時間卷起保溫覆蓋物,提高植株光合效率。如遇久陰乍晴天氣,中午前后適當放下覆蓋物,避免植株失水萎蔫。
濕度管理。合理控制室內空氣濕度,防止濕度過高誘發病害發生。澆水應選擇晴天上午,采用膜下溝灌或滴灌方式,必要時可在壟溝鋪蓋碎秸稈等吸濕材料。保溫被卷起后,可短時通風排濕,時間不超過20分鐘。中午前后,根據作物生長狀態和溫濕度情況適當通風。如遇連續陰雨雪天氣,可在中午室內溫度最高時段通風10~20分鐘。有條件的可使用除濕設備,降低溫室內空氣濕度。
(三)落實關鍵技術
雙減增效。定植前,土壤深翻30—40cm,結合悶棚進行上茬蔬菜秸稈原位還田,增加土壤肥力。土傳病害嚴重的溫室,在悶棚時加入石灰氮(40—60kg/畝)或棉隆(20—30kg/畝)及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秸稈(600—1000kg/畝)處理土壤,降低病原菌基數。悶棚后定植前,增施生物菌肥,快速恢復土壤健康菌群結構。
促根壯秧。定植前增施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蚯蚓肥、腐殖酸肥等高碳堆肥。果菜類蔬菜定植后,可淺中耕1—2次,促進根系深扎。冬季根系生長緩慢,可施用腐植酸或海藻酸肥,提高根系活性。如植株長勢弱,可噴施含糖類、氨基酸類葉面肥,促進植株生長。寒潮來臨前,可噴施蕓苔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增強作物防寒抗凍能力。
保花保果。冬季低溫弱光時,及時通過摘心、打側枝等措施調整植株,防止營養生長過旺。溫室內可放置熊蜂或蜜蜂進行授粉,茄果類蔬菜也可使用震蕩授粉器或人工搖動植株輔助授粉,瓜類蔬菜也可人工進行授粉。必要時可施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處理,確保低溫季節成功坐果和正常發育。
植株調整。茄果類、瓜類等蔬菜要及時進行吊蔓、整枝、摘心、摘除老葉病葉、疏花疏果等植株調整,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維持秧果平衡。如遇連陰天或寒潮降溫等極端天氣時,應及早采收具有商品性的果實,并進行適當疏花疏果,減輕植株負擔,增強蔬菜恢復生長能力。
水肥管理。冬季蔬菜澆水要做到“三澆三不澆”,即晴天澆水、陰天不澆,午前澆水、午后不澆,澆小水。應選連續晴天的上午澆水,水溫應在10℃以上。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水肥管理,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對受冷害或凍害的植株,可噴施含中微量元素的氨基酸葉面肥或低溫誘抗劑等。
病蟲防治。在通風口覆蓋60目防蟲網,預防蟲害。在病害發生前,定期噴施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農藥和百菌清、代森錳鋅、福美雙等化學農藥預防各類真菌、卵菌及細菌病害。病蟲害發生初期及時施藥,選用高效低毒農藥并交替用藥。避免連續用一種有效成分藥劑或相同作用機制的藥劑,低溫期盡可能選用煙劑、熏劑,使用彌粉機和彌霧機等新型藥械施藥。施用農藥時需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安全間隔期的相關要求執行。
二、塑料大棚
(一)大棚生產準備
加固棚體骨架。降溫前加固大棚結構,特別是竹木結構大棚通過增加外框架的數量和大小,加強大棚的整體穩定性。增加外框架包括加固背部垂直支架、安裝加強節點、添加桁架等,這些都能夠有效降低大棚倒塌的風險。還可添加固定器具,如抗風鐵鉤、鋼索等,用于大棚的角部和側面固定,避免在大風降雪時大棚受到破壞。
增加覆蓋層數。關注天氣預報,及時增加二層、三層膜,通過多層結構減少熱量的散失,提高保溫效果。合理控制通風時間和通風口大小,避免溫度驟降,檢查大棚的密封情況,修補破損處,確保大棚密閉性良好。
改善棚內光照。選用保溫性能好、高透光無滴膜,如EVA膜、PO膜等,棚膜使用過程中定期清潔,及時更換老舊棚膜,增加陽光照射,提高棚內溫度。
挖填防寒溝渠。在大棚周圍開挖防寒溝,填充雜草、秸稈、泡沫板等保溫材料,阻斷棚外低溫傳導。
(二)加強環境調控
保溫控濕。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白天應及時打開多層覆蓋的內膜,提高棚內的光照強度和溫度。如遇強降溫天氣,因地制宜采用熱風爐、加熱風機等方式臨時加溫,并結合熏煙等方法減輕冷害。在不影響棚內溫度前提下,盡量增加通風量,將棚內空氣濕度控制在85%以下。病蟲防控時優先采用煙霧劑和粉塵劑,使用常溫煙霧機、彌粉機和臭氧發生器等新型植保設備,減少施藥帶來的濕度增加。
水肥管理。低溫連陰天盡量不澆水,防止漚根死苗。低溫期根系生長緩慢,可施用腐植酸或海藻酸肥,提高根系活性,促進新葉長出。植株長勢弱可噴施含糖類、氨基酸類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刺激葉片伸展,促進植株生長,增強抗寒能力。
(三)落實關鍵技術
促根壯秧。增施優質堆肥,提高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生長。采用高畦覆膜栽培和膜下灌溉技術,或在栽培畦間覆蓋碎稻草、作物秸稈等吸濕材料,降低大棚內空氣濕度。
合理密植。根據作物栽培種類和環境條件,合理確定栽培密度,既要避免密度過高造成徒長和品質下降,也要避免密度過低而影響產量。
病蟲防治。塑料大棚重點防治蚜蟲、白粉虱、小菜蛾等主要害蟲和灰霉病、?菌核病等,灰霉病防控措施包括清溝瀝水、通風排濕、清除病株殘葉,并使用藥劑如吡唑酯·氟吡酰懸浮劑、菌核凈可濕性粉劑、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等進行防治。
及時采收。根據市場行情和消費習慣,合理安排茬口。在災害發生前,及時采收達到商品標準的蔬菜,降低災害可能造成的產量損失。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馬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