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一年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描繪宏偉愿景、飽含殷切期望。賀詞中提到“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作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的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十余個朝代的開鑿和修繕,現存221個窟龕,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日前,記者就此與考古學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夏朗云展開對話。
胡曉宜:夏老師,新年快樂。習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講到,“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您覺得“東方微笑”的內涵是什么?
夏朗云:曉宜新年好。“東方”常指東亞地區,毛澤東之名也含有澤惠東方的意思。“東方微笑”,一來是借用考古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吉言用“東方”一詞,二來應是覺得麥積山石窟造像上的微笑更中國,更能代表東方,是一種非常貼切的用詞。千年以前的后秦、西魏、北周、隋時期,長安佛教文化是北方佛教文化的中心,麥積山石窟又是此時期長安佛教文化核心的皇家佛教文化的直接產物,因此其造像氣質應更能代表中國佛教造像的氣質,其微笑應更具中國化。麥積山石窟泥塑居多,泥塑的細膩、柔和、含蓄,使得微笑更加感人,跨越千年的“東方微笑”能
代表中華民族剛柔相濟,頷首于東方,笑到最后的性格特征。
胡曉宜:那么,這些年用“東方微笑”一詞來形容麥積山石窟部分造像,是怎么流行起來的呢?
夏朗云:“東方的微笑”一詞早就出現了,在表達中國舞蹈和戲曲角色微笑的文中常有。2001年,麥積山石窟旅游紀念品牌上繼而采用“東方微笑”一詞,來表達麥積山石窟造像上富有感染力的微笑。
胡曉宜:我們新年伊始的這個訪談,能從麥積山石窟跨越千年的“東方微笑”開始,這顯然是個詩意美好的話題。
夏朗云:說到“東方微笑”,我曾在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里描述過:
經過了千余年風霜雨雪的打磨,麥積山石窟第44窟坐佛顯得特別溫潤。在漫長時光的洗禮后,它顯示出一種淡妝素抹的感覺,微微含笑,更顯得親切溫婉,有“東方的微笑”之譽。麥積山石窟第121窟的一組泥塑造像,菩薩與弟子也是雙眸細瞇、嘴角上揚,竊竊私語、微笑迷人。菩薩與弟子頭靠頭、肩并肩,菩薩仿佛在弟子耳邊用喃喃細語教誨,弟子則是專心傾聽,雙手似開似合于胸前,貌似在對菩薩的教誨拍手叫絕。菩薩頭束扇形高發髻,身穿寬松的交領連衣長裙,足穿云頭履。弟子胸前的袈裟翻邊,形成雙領下垂狀,兩人裝束盡顯中原傳統服飾風范……第133窟一尊只有半米高的小沙彌,在佛龕內靠側壁站立,俯身看去,只見他低頭微笑,鼻子稍大,更烘托其眼部的細微和嘴部的微微翹起,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憨態。如此天真無邪,讓每個參觀者也不禁會心一笑。正是這些溫情脈脈的東方微笑,成為了麥積山石窟標志性的“表情包”。
胡曉宜:說到標志性的表情,在麥積山石窟盡管各代塑像同處一山,但都具有各自的時代特色,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請您就這個話題再給我們說說。
夏朗云:每個朝代都有它的時代風格,時代風格是由各個朝代所決定的。代表作就是麥積山石窟的一張名片,名片是以雕塑為主的。主要名片,應該就是第44窟的主佛像,這尊佛像是西魏佛像的一個代表。為什么它是代表呢?不是說麥積山石窟中,其他西魏佛像就不如此尊,只是有其他原因,從專業角度上來看都差不多,應該說不分伯仲。
胡曉宜:那您為什么要把第44窟專門提出來說呢?
夏朗云:因為第44窟佛像保存比較好,而其他洞窟佛像保存相對差一點。這主要是由于其他洞窟,古代有段時間人能夠上去,在那里燒香或者住宿生火,致使佛像被煙熏了,顯得黑黢黢的,我們只能看到一個美的輪廓,如果從顏色的角度上來說,品相上就不是太好。但是第44窟的品相是最好的,因為它沒有受到后代人的煙熏干擾,這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是一般人上不去的。所以坐佛像的泥質和上面的彩繪,都沒有受到人為的熏染,泥質和彩繪的色度還基本像原來一樣。
胡曉宜:之前跟您聊天,談到麥積山石窟上,某些泥塑甚至是比某些石雕保存得要好。
夏朗云:對,石雕還容易風化,泥塑在麥積山石窟內一般濕度大的環境里,千百年中風化程度似乎沒有石雕大。我們看到的第44窟坐佛像的這種泥質如新,色澤就好像不久以前那樣。但形態又不是太新,因為經過千余年風霜打磨,顯得特別溫潤。如果太新的話,會感覺火氣比較大,而如今卻是超脫得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感覺。就是說,面貌比較平和鮮活,是歷經滄桑又脫穎而出的感覺,新和舊,古和今,形成統一體。所以說,坐佛像既是“生”的,意思是泥質如新,又是“熟”的,意思是說經過古代風霜的洗禮,面部有些顏料已被打磨掉了,使其露出新鮮“生”的泥質。若顏料涂的多反而難看,就好像太濃的妝也不好。此坐佛,在千余年自然的洗禮后,有一種淡妝素抹的感覺,更加感人。其表情是秀骨清像類型中,加入豐腴女性化成分的淡妝素抹者,加之泥質的溫潤感,且微微含笑,顯得更加溫婉可親,所以說它是麥積山石窟的一張名片。
胡曉宜:第133窟第9龕小沙彌,是又一個微笑雕塑的代表。面容微微含笑,是西魏時期某些雕塑的共性。
夏朗云:小沙彌雕塑,是表現年齡比較小的沙彌形象。由于光線角度不同,可以看到雕塑各側面的表情。眼部是細細的,嘴有一種俏皮、向上翹的微笑感覺。鼻子稍大,更襯托出眼部的細和嘴的這種微微翹起,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憨態。在佛堂里,小沙彌本身因為年齡小,我們在感覺上可以允許他不用那么嚴肅,可以有憨厚的或是頑皮的感覺。我們可以對其心理微妙狀態作各種美好猜想,并可引出對小沙彌祝福的情感。
胡曉宜:您再給我們說說“竊竊私語”。第121窟的竊竊私語雕塑,是一位袈裟裝弟子和一位菩薩裝弟子站在拐角處,微微向前傾的狀態,這樣,就有點交頭接耳的感覺。但是,兩位面貌中,都有一種能感染世俗人的會心微笑在里頭。這樣的話,兩位好像有一種心心相印的感覺,似在體會、探討一種什么問題。
夏朗云:對,你有沒有注意到,同時他們手部還有一種動作,雙手合掌,但是合掌合的又不是太實,稍微開啟了一下。開啟還不是完全開啟,是手掌下部微微閉合,上部指尖處于開啟的狀態。那么他們的鼓掌,不似我們現在一般的鼓掌,他們的鼓掌不是大聲的鼓掌,只是用手指頭輕輕地拍動。這樣的話,有一種安靜的感覺,這使得整個佛堂的氣氛,在佛的諄諄教誨中非常和諧,肅穆而又活潑。
胡曉宜:您在這兒工作幾十年,最愛哪一尊塑像?
夏朗云:我未曾動手搞過雕塑,但從考古的角度看,由北朝到宋,春蘭秋菊不同時,單尊造像均好,只是時代風格不同。由于體量較大,互動的內涵較為豐富,我推薦第133窟中的宋代接引佛2尊組合,這一大一小2尊立佛,在身軀、手勢、表情上不同,但有著相互的微妙呼應,可見大佛的微俯身慈悲關懷,小佛的微躬身幸福成就的狀態,反映了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最終成佛的狀態。這種題材的雕塑在其他地方罕見,且有如此微妙的藝術造型,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