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水市緊扣打造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目標,以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合作社為紐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為支撐,持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有效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
一是突出土地改革,穩基礎促流轉。穩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的總原則,指導秦州、麥積、甘谷、武山、張家川等5個縣區開展整村試點,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糾紛。制定出臺《天水市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流轉取得農村土地經營權審批實施細則》,推進土地流轉臺賬信息平臺建設,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全面推行全國統一的流轉合同示范文本,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截至目前,土地流轉臺賬信息平臺全市備案流轉合同3.5萬份,備案流轉面積22.34萬畝。
二是突出龍頭牽引,強產業擴矩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和帶動產業發展“生力軍”作用,聚焦果品、蔬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緊盯省市確定龍頭企業引培任務,深入推進龍頭企業引培提升工程,2024年新引進培育農業企業27家,新培育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3家、新增營業收入2000萬元以上轉規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全市農業產業化農頭企業發展到620家,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增至4家,其中,秦安雪原果品有限公司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形成了“龍頭帶產業、產業聯主體”的發展格局。
三是突出主體培育,提質量增效能。聚焦“五有”標準,持續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列異合作社動態監測和“空殼社”清理,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57家,清理“空殼社”347家,全市農民合作社達10631家。加快推進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全面實行“一碼通”管理,廣泛推廣應用“隨手記”數字化工具,新發展家庭農場191家,有588家完成統一賦碼,509家使用“隨手記”APP,全市家庭農場數量規模快速增長,數字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麥積區南皋家庭農場和秦安縣閆家溝農業專業合作社分別入選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案例。
四是突出服務創新,助小農穩增收。聚焦服務小農戶,緊盯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和薄弱領域,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發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加快推進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2024年爭取到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資金1680萬元,完成托管服務21萬畝,補貼服務主體243家,惠及小農戶7.58萬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個縣區搭建了農業社會化數字化服務平臺,累計實施社會化服務面積61萬畝,帶動16.27萬農戶節本增效,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促進了群眾穩定增收。
五是突出融合聚鏈,延鏈條提效益。持續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功創建秦州區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麥積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秦安縣安伏鎮、甘谷縣磐安鎮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形成了產業聚鏈成群的良好發展態勢。通過“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協同發展,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運作,推動產業鏈延長,全產業鏈競爭力顯著增強。
六是突出要素保障,優生態強支撐。制定印發《天水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發改、財政、稅務、市場監管等單位為成員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了市縣上下聯動、有效運轉的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千員帶萬社”行動,持組建1100名輔導員隊伍,初步構建起“市、縣、鄉、村”的四級輔導員指導服務體系。強化金融服務保障,通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搭建銀企合作平臺、拓寬金融貸款服務范圍、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等舉措,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截至目前,累計幫助協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貸款52286筆,申貸金額60.77億元,實現授信25016筆,授信金額3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