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水,栽一株不會凋謝的木蘭
——訪天水木蘭書院院長王曉琴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徐媛

暮春的天水城,風中都浸著書香。4月19日,天水國馥茗文化創意館前車轍留痕,一場名為“牽手木蘭·相伴天水”的原創詩·歌分享會在此拉開帷幕。書院內外人影綽約,鬢角染霜的資深書友,執卷沉吟的本土詩人,背著樂器的歌者,皆循書香而來,共赴這場春日的文化之約。

“一年前,木蘭書院在此扎根,如今已為書友搭建了一個人生出彩的舞臺,提供了一個精神家園,而且通過朋友圈、視頻號等網絡媒體,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我們承載著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期望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實陣地,用書香與詩意浸潤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助力全民閱讀,為天水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天水木蘭書院院長王曉琴的話語未施粉飾,卻在眾人心中激起層層回響。
自創立以來,木蘭書院每天都傳來瑯瑯的讀書聲,每月都有應景的活動,每個特殊的節日就有高質量的專題活動,這些活動如同在天水栽種了一株不會凋謝的木蘭。
“木蘭書院雖是全國性女性教育公益平臺,但各個分院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我們天水分院在總院的定位上,不分性別,突出‘文化’這一定位,旨在打造文化教育公益平臺。天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著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我們立足宣傳天水,借文學創作、音樂創作、講堂講座、朗誦藝術等手段,深挖并展示天水的五大文化,讓這座古城的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王曉琴給記者介紹說。

談及書院在推廣天水文化過程中的獨特創意,王曉琴說道:“我們將文學創作、書畫創作、木蘭講堂、閱讀會、朗誦藝術、音樂、器樂、舞蹈這八種展示形式巧妙融合,一方面傳播經典,另一方面注重原創。線上,我們朗讀了800多首經典詩歌散文,輪流播講《我的阿勒泰》《平凡的世界》兩部名著。書院的詩人、作家創作了240多首(篇)詩歌散文,舉辦了9次講座和2次線上活動。線下,舉辦了圍繞傳統節日的端午、中秋活動,圍繞世界讀書日、‘三八’婦女節等的主題活動,還有宣傳天水的原創詩歌音樂作品活動,更有進企業、進農村公益文化活動等。在活動呈現上追求綜合性展示,如朗誦原創詩歌與展示原創音樂歌曲交替進行,互相啟發,力求每次活動都精彩紛呈。”
采訪中,“書香天水”是王曉琴常提的關鍵詞。在她看來,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稟賦先天優越,但需要平臺與堅持。“天水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若少了文化氣息、文化名片和書香味道,就失去了靈魂。‘書香天水’建設,要靠全民閱讀營造氛圍,靠特色文化藝術打造形象,它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關乎城市形象、氣息和魅力,對文化旅游、招商引資都大有裨益。”
關于木蘭書院在“書香天水”建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王曉琴有自己的思考。她認為所有進行文化推廣的機構,實際上都參與了“書香天水”的建設,只是天水木蘭書院人才更集中,綜合性更強,因此推廣力度和影響力相對也更好。目前,木蘭書院已凝聚了217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書友,他們如同散落的星光,共同點亮天水的文化夜空。“盡管書院的影響力尚未完全覆蓋青少年和市民群體,但未來我們將通過送講座、朗誦進學校等活動,讓經典誦讀與文學講座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而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打造一座全民閱讀中心,讓書香真正浸潤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王曉琴透露說。
對于書院能否通過文學采風活動助力天水文旅品牌推廣,王曉琴頗為肯定:“這個太可以了。天水木蘭書院的優勢,就是通過采風進行創作,再將文學作品變為音視頻朗誦作品,通過各種平臺向全國推廣。”

除了木蘭書院院長身份之外,王曉琴還是一位作家。“我從未想到過要當作家、詩人,對我來說,文學創作就是一種思想的文字表達方式,很單純。”王曉琴告訴記者,自己的文學之路始于對生活的觀察,“我喜歡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每當有所感悟,就記錄下來,寫一段話,寫幾行詩”。夜晚伏案,她將街頭吆喝、巷口琴聲、古城晨霧化作文字,散文集《穿越古城》便誕生于此。而詩集《散落清芬的時間》則沉淀了她對生命、對時間、對親情等重大命題的思考,“寫了11年,像一場漫長的對話”。
“你把時間/當作一粒種子/撒在前行的路上/時間跟著你/慢慢成長/出落成的花/開了謝/謝了開/被風吹散的花瓣/散在一方晴空上/落在一樹碧葉上/撒在田野小徑/召喚的泥土上……”翻開王曉琴的詩集,細品這首與詩集同名的詩作,好似一縷清風拂過心田。
“文學創作要成為宣傳天水人文精神的載體,首先要寫出好的作品,或打動人心,或令人向往,或引人思索,或讓人愉悅。其次要能轉換成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王曉琴深知,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二次創作”才能讓經典真正走入大眾。
采訪最后,當記者問及擔任木蘭書院院長是否與其個人的文學理想有關時,王曉琴坦言,擔任書院院長于她而言是“偶然”,但這份偶然卻讓她個體的思考升華為群體的文化實踐。“木蘭書院成立后,書友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和熱情、才華和品味,讓我認識到他們需要有一個展示的平臺,同時這支隊伍也正是‘書香天水’建設的人才力量。由此,我對文學藝術、文化教育的思考也就由個體變成群體。這一年來,我和書友們一起讀書,一起打造木蘭書院,一起建設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王曉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