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水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武山旋鼓舞、秧歌、翻子拳、鴛鴦玉雕、木雕制作技藝、柳編技藝入選。
1、武山旋鼓舞:屬民間舞蹈,最早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圖騰舞或者是儺舞。它的作用也主要是用于驅趕野獸,后來又逐漸用于祭祀、酬神、賽社等宗教活動,帶有濃厚的原始信仰特色。武山旋鼓舞表演時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或上千人,大都以青壯年男性為主,舞蹈動作粗獷奔放,旋轉自如。現存的套路有“二龍戲珠”、“自馬分鬃”和“太子游四門”等,表演時鼓手的行走路線是模仿蛇行之“禹”步,隊形變化如同游蛇蜿蜒,表演隊伍中“甩莽頭”的舞者頭上裝飾著彩色發辮,扮相猶如人面蛇身。這說明武山旋鼓舞與伏羲、女媧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2、武山秧歌:屬傳統戲曲,流傳于武山的城鎮鄉村,相傳是古代勞動人民從事田間勞動即興所唱的歌曲。是融演唱、對白、表演、武術、雜技于一體的綜合性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腔調和唱詞內容十分豐富,質樸流暢,特色鮮明,是人民群眾節慶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3、武山翻子拳:屬武術,又稱“八閃翻”,史載民國初由武林泰斗馬鳳圖傳到甘肅,在甘肅他主要傳了兩個人,其中一個是張鴻謀,其人解放初由蘭州到武山工作,便把世間罕見的名家套路---翻子拳帶回了武山城鄉,并且發揚光大。拳路中夾雜部分雜技暗器,套路特點明顯。
4、武山鴛鴦玉雕:屬民間美術,主要分布在武山縣鴛鴦鎮、山丹鄉、城關鎮等區域。始見于周代鴛鴦玉玉蹤等器具。發展延革正在考證。民間的一些藝人從事玉器制品的加工制作,隨歷史演進,品種、工藝不斷豐富,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文化產業。
5、武山木雕制作技藝:屬傳統手工技藝,史載最早出現于元代,其精品分為觀賞性和實用性兩類,制作技藝在生產實踐中日益精美完善。
6、武山柳編技藝:屬傳統手工技藝,在當地相傳久遠,在宋元時代,就有民間傳統手工柳編技藝存在。隨著時代變遷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柳編技藝的式樣美觀,技藝精湛、品種繁多,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