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報 告
——2008年1月15日在武山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武山縣人民政府縣長 劉長江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建議。
2007年政府工作的回顧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6.6億元,增長13.1%;農業增加值達到5.8億元,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億元,增長10.3%;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5562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03%;財政支出達到4.3億元,增長41.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億元,增長6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6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568元,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84元,增長7.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5‰。其主要成效是:
——重視解決“三農”問題,農業農村發展呈現良好局面。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狠抓糧食生產,建成小麥良繁基地1.7萬畝,推廣地膜覆蓋12.9萬畝,種植優質洋芋17.6萬畝,糧食總產達9.3萬噸。蔬菜產業不斷壯大,在渭河及支流蔬菜空白區新建、改造設施棚2400畝,新增蔬菜1萬畝,在淺山半干旱區復種蔬菜5.5萬畝;在蘭州成功舉辦了蔬菜產業營銷規劃論證會,完成了“盤龍”韭菜、水簾貢醋、“瑞德園”蠶豆商標注冊和綠色品牌認證,蔬菜面積達到21.6萬畝,總產量57.2萬噸,總產值5.03億元。畜牧業快速發展,發放貼息貸款1035萬元,新建養殖小區21個。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襯砌渠道44.2公里,新修堤防29.8公里,治理險村險段55處,實施飲水安全項目,解決了城關渭北、東順等區域13村1.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咀頭張溝淤地壩工程建成骨干壩4座,興修梯田1.3萬畝,建成沼氣池1800眼。林業生態建設進展順利,造林4.5萬畝,新建果園8000畝。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實施了13個村整村推進和2個村易地搬遷項目,落實幫扶資金293.8萬元,幫辦實事228件。勞務經濟穩步發展,培訓勞務人員1.1萬人次,輸轉10.8萬人次,創收2.86億元。農合組織不斷壯大,新建服務社15個,專業合作社12個。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完成了15個示范村和150個推進村的產業及村莊建設規劃;政府補助水泥1.2萬噸,群眾籌資900多萬元,完成了64個村的巷道硬化和36個村的墻體刷新、路燈安裝以及村莊綠化,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著力拉長工業短腿,城鎮經濟運行呈現良好態勢。重點工業企業穩步發展,鴛鴦水泥產銷兩旺,天晨新酒成功上市,鴻煜塑編、源豐面粉、興旺豆醬、益民屠宰、武山農藥等企業運行良好;建成了保吉公司10萬噸復混肥、金隴公司300噸蔬菜脫水生產線以及康達牧業和洛門1200噸果蔬氣調庫。企業家隊伍不斷加強,舉辦了三期現代企業管理知識講座。企業改制進展順利,縣工藝美術廠、洛門綜合二廠和11戶糧食企業改制基本完成。企業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工業園區建設有了新進展。財政工作成效明顯,保證了重點項目、民生改善支出和干部職工工資補貼的及時足額發放;推行鄉財縣管,成立了鄉鎮會計核算站;多方努力,較好地解決了財政收入虛高的問題,為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商貿旅游和非公有制經濟較快發展,創建了5個重點商貿流通企業,新增非公有制企業40戶,從業411人;啟動了魯班山省級地質公園和臥牛山3A認證申報。
——切實加強項目工作,城鄉基礎建設實現良好發展。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共爭取和實施項目362項,總投資達9.1億元,其中爭取國家投資2.3億元,儲備項目51個,招商引資簽約項目18個,引進資金2億元。城區開發掀起了新熱潮,“北擴”工程全面推進,投資1.86億元,實施項目21項,建成了北濱河路西段和城區二期供水工程,濱河雅園等6個住宅小區建設全面啟動,陳門易地搬遷、法院審判樓和汽車站等一批重點工程開工建設。城市建設管理秩序得到規范,制定了六項管理辦法,嚴肅查處了縣城53宗非法建筑。小城鎮開發進展良好,洛門鎮建成了供排水工程,啟動了供熱工程,完成了砂石坡區域道路鋪油;馬力鎮大力實施舊區改造和新區擴展,新修濱河路3公里,擴大了鎮區面積;四門、灘歌、鴛鴦、高樓和榆盤等鄉鎮小城鎮建設都有了新進展。市場建設步伐加快,新建、改建市場8個1萬平方米。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完成了天定高速公路征地拆遷和城咀公路東段改造鋪油,新修農路84條186公里,基本實現了自然村村村通農機路。實施城鄉電網改造工程,新建改造線路13條47.3公里,消滅無電自然村10個,全面完成了戶戶通電工程。新建基站28個,移動電話信號覆蓋率達95%。
——更加注重統籌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優化教育布局,恢復了楊河廣元等6所完全小學和7個教學點;完善教師、學校考核評價機制,狠抓兩支隊伍建設,教學質量穩中有升;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51萬元,消除危房1.5萬平方米,新建校舍3.3萬平方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縣職校升格為職業中專。積極組團參加了首屆全國農民武術大賽和全國“武術之鄉”比賽,取得了較好成績。衛生基礎不斷夯實,投資1500萬元,實施了12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和設施配備項目,建成了縣中醫院住院樓和縣醫院污水處理工程,新增床位238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34.9萬人,參合率達90.6%,報銷醫藥費1699萬元。文化廣播電視事業有了新發展,認定了25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關停了9家不規范網吧,啟動了城區有線電視光纖改造工程。科技工作不斷改進,爭創了全國科技進步縣。計劃生育水平整體提高,通過了“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驗收。完成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進一步加強了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環保、審計、氣象、檔案、民族宗教、防震減災、老年人、殘疾人和婦女兒童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努力解決民生問題,和諧武山建設呈現良好趨勢。高度重視十件實事的辦理,除渭河2號大橋、民主路人行橋和水簾洞維修項目因協調單位及事項較多未達到計劃進度外,其余實事全部落實。總投資1.1億元,實施了東順渠維修改造、南河灌渠支渠配套、響河溝流域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北濱河路建設等工程,改建、籌建了縣四中、五中,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干部職工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實行了農村低保制度,提高了城鄉“五保戶”供養標準。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發放教育“兩免一補”、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退耕還林、能繁母豬補貼5331.5萬元,城鄉居民得到了更多實惠。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發放城鄉低保金930.8萬元,五保供養金160.5萬元,救災救濟款125萬元,失業人員小額貸款760萬元,離退休養老金1547萬元,靈活就業人員補貼129.4萬元;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由省市招考安置大專以上畢業生312名,落實了前幾年安置月薪300—500元的471名大中專畢業生的待遇,新增就業1894人。大幅度提高了村干部報酬,年均達到3740元;解決了歷年拖欠離休干部醫藥費53萬元,安排當年新增30萬元;為8100名干部職工落實津貼6070萬元,增加2570萬元,人均月提高264元。依法治縣進程穩步推進,深入開展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五五普法”活動。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意見、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辦理意見、建議137件,提案92件。開展作風整頓,加強行政監察和廉政建設,對21名長期未上班人員給予除名,查處違法違紀人員15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政法基層基礎建設,破獲刑事案件182起,查處治安案件321起,新建派出所4個、司法所9個。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組建了文物局,合并了中小企業局和鄉鎮企業局。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新增縣級儲備糧300萬公斤。加強安全生產整治,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視解決信訪問題,受理來信來訪236件次,維護了社會大局穩定。
過去的一年,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較快、項目資金爭取較多、城鄉面貌改變較大、民生問題解決較好、干部群眾心氣較順的一年,政府工作呈現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政策思路好。在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工業發展、城鎮開發和教育事業、計劃生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舉措。事實證明,這些思路和政策措施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武山的實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得到了全縣上下普遍認同。二是落實措施實。實行縣級領導聯系重點工作、包抓重點項目和重點信訪案件以及行政、技術雙軌承包責任制,制定了農業和農村重點工作獎懲機制和扶持政策,推行一線工作法,各級領導深入一線指揮,縣政府23次現場辦公,解決問題,有力推動了各項工作深入開展。三是干群干勁大。深入開展作風整頓活動,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各級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為民服務的意識明顯增強,能夠廣泛發動群眾,真誠對待群眾,充分依靠群眾,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激發了全縣人民的干勁。四是工作機制新。在新農村道路硬化和堤防建設中,采取政府補貼水泥、群眾投工投勞的辦法;在養殖小區建設中,采取政府貼息、聯戶建設、分戶經營的辦法;在小城鎮改造中,采取政府主導、自拆聯建、整體開發、配套有償的辦法;在河道管理中,采取分段公開拍賣采砂權的辦法,遏制了亂采濫挖的現象。有效提高了政府指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007年工作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縣四大組織通力協作、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結果,是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廣大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關心、支持、監督的結果,是駐縣各企事業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積極參與、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總結2007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稅源不足,結構單一,地方財力十分有限,加之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價格上漲,建設成本加大,致使發展資金嚴重不足,活力不強;二是工業企業數量少,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經濟效益不高,工業經濟對全縣發展的帶動能力不強;三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產業化水平低;四是民生保障能力弱,就業壓力大,群眾訴求多,纏訪、鬧訪和越級上訪時有發生,刑事案件較多,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較大;五是發展環境還不寬松,一些單位思想不解放、責任不落實、工作不統籌、辦事效率低、工作質量差的問題,以及個別工作人員吃、拿、卡、要,執法不公的現象較為突出。對于這些問題,縣政府將下大功夫,花大氣力,認真加以解決。
200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做強農業產業,拉長工業短腿,激發商貿活力,培育旅游優勢,統籌城鄉建設,實現工農一體”的發展思路,按照好中求快、優化結構、轉變方式的要求,圍繞群眾增收、財政增長、產業增效,充分發揮水力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和人力資源四大優勢,強力推進基礎設施改善、優勢產業培育、城鎮綜合開發、和諧社會構建四大建設,實現效益武山、和諧武山建設的新進展。
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達到19.4億元,增長12%;農業增加值達到6.6億元,增長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29億元,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9億元,增長30%;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6300萬元,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6.7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13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28元,增長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須始終堅持加快發展不動搖,始終堅持發展抓項目不放松,始終堅持和諧抓民生不松勁,始終堅持改革抓創新不松懈,始終堅持落實抓作風不松手,更加注重特色創新,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原則細節,更加注重質量效益。
具體工作中,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
一、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上取得新進展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大力培育和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四抓”的農業發展思路,以三大區域為重點,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力爭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河谷川區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按照“一村一品”和標準化生產的要求,全力搞好渭河、南河、山丹河和榜沙河四大流域的綜合開發。南河流域堅持精細化發展的方向,改進蔬菜輪作倒茬和種植模式,建成蒜苗、青筍和西紅柿基地;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加快以牛、豬、雞為主的養殖業發展,實現種養互補,力爭把該流域建成現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山丹河流域的灘歌漆莊、黑殿、代溝、代磨區域,在努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加強農民培訓,改善村容村貌,把該區域建成全縣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山丹賀店、魏溝區域,繼續擴大蔬菜面積,建成無公害韭菜生產示范區。渭河流域以填空補齊為重點,在加快蔬菜產業化進程的同時,大力發展養豬業,建成渭河流域優質生豬生產加工基地。榜沙河流域依托農業綜合開發和灌渠改造,以“兩棚”建設為重點,建成萬畝反季節蔬菜基地。二是淺山干旱區以發展旱作農業為重點,在高樓、樺林、咀頭等鄉建成5萬畝玉米全膜覆蓋基地,在灘歌、榆盤等鄉鎮建成5萬畝洋芋良繁基地,在咀頭、四門等鄉鎮建成5萬畝復種蔬菜基地。三是高寒陰濕山區以特色農業為重點,在楊河、沿安、溫泉等鄉建成5萬畝藥材、蠶豆和蕓豆基地。大力發展以集中養殖為重點的畜牧業和以冷水魚為重點的特種養殖業,建成高標準養殖小區15個。切實抓好蔬菜、糧食、畜禽良種引進和新技術推廣應用,尤其是抓好洋蔥、韭菜等大宗蔬菜品種改良,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不斷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緊緊圍繞基本實現川區干渠配套化、飲水安全化、村內道路水泥化和村莊庭院整潔化的“四化”目標,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力度,力爭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積極爭取實施榜沙河中型灌渠改造項目,爭取車岸渠渠首工程立項,完成東順渠襯砌、東梁渠續建和支渠配套工程,抓好千畝灌渠的維修改造,新增灌面5千畝,實現渭河及支流農田灌溉干渠配套化;加快實施飲水安全項目,實現川區村飲水安全化;加大巷道硬化力度,力爭川道地區所有村實現村內道路水泥化;認真搞好道路已硬化村的綠化、亮化和美化,實現村莊庭院整潔化。二是堅持相向發展,堤路配套,加快城關至洛門渭河南岸堤防建設,力爭3—5年內建成城關至洛門全線堤防。三是創新機制,整合項目,建成樺林、鴛鴦、高樓三鄉鎮齊動,整流域開發,山水田林路草溝綜合配套的萬畝梯田大點,興修梯田1.3萬畝,治理小流域50平方公里。四是加強農村電力能源建設,加快城鄉電網改造步伐,建成沼氣池2200眼。五是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建成山丹、鴛鴦羅家溝萬畝核桃基地,溫泉東梁萬畝果品基地,渭北淺山區萬畝文冠果基地和渭河南北兩山萬畝生態林基地,抓好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德援造林、溫泉東西兩山綠化,加強林木管護,鞏固和擴大造林成果。
努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扶持金隴公司和綠源公司蠶豆加工、蔬菜脫水、蕎麥仁生產線及益民屠宰項目,使其擴大規模,增加效益。扶持康達牧業公司建成肉牛屠宰生產線;以四門、楊河等南部山區為重點,以新建西門塔爾牛凍配點為依托,按照農戶分散繁殖犢牛、公司集中育肥加工的模式,建成優質肉牛養殖基地,形成公司加基地帶農戶的產業格局。加強洛門蔬菜市場信息網絡、質量檢測體系和配套設施建設,規范市場管理,啟動果蔬氣調庫生產,提升市場的品位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綠色品牌的作用,重視蔬菜商品注冊和宣傳推介,扶持發展蔬菜保鮮貯運、分等定級、凈菜精細包裝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認真抓好扶貧開發。積極實施馬力苗豐等12個村整村推進項目,提高綜合發展能力。搞好國家文物局和天津寶坻區的對口幫扶,爭取省、市幫扶項目,提高幫扶實效。積極實施四門蘭屲等6村的易地搬遷項目,搞好已搬遷入住村的后續管理工作。努力使1.15萬名低收入貧困人口穩定解決溫飽,1200名絕對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
發展壯大勞務經濟。抓住發達地區勞務資源短缺、勞動力價格上漲的機遇,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加強勞務培訓,做好農民工技能鑒定和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工作,提高勞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實現勞務輸轉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健全勞務信息網絡,打響魯班建筑、寧遠家政大嫂等勞務品牌,加強勞務基地建設,強化組織輸出,輸轉勞務人員11.5萬人次,創收3億元。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促進農業穩步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認真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全面完成全縣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和所有剩余村的產業規劃以及村莊建設控制性規劃。以示范村、推進村、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為重點,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切實加大新農村建設力度,加快灘歌黑池殿100戶新農宅和城關陳門新村建設,努力把黑池殿和陳門村建成全市一流、全省有影響的示范村,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
二、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在優勢產業培育上取得新進展
工業興,則武山興,工業強,則人民富。要發揮優勢,強化扶持,完善服務,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實現工業經濟的新發展。
大力發展地方工業。積極扶持祁連水泥、建筑建材、鴻煜塑編和復混肥生產等重點企業的發展,使其做大做強,打造一批強勢企業集群。立足產業基礎,發揮自然環境優良、農副產品豐富和閑置廠房、部隊遺留營房較多的優勢,突出抓好天晨酒業、四門食醋、面粉加工、蔬菜貯運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以農產品加工帶動工業經濟的發展;發揮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千方百計引進資金和人才,抓好100萬噸干法水泥生產線建設的論證,爭取早日立項建設,盡快啟動溫泉鉬礦開發,擴大鴛鴦玉生產規模;發揮水資源優勢,加快榜沙河和渭河流域水電開發,努力把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促進地方工業發展。
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制定工業園區管理辦法,加快城關、鴛鴦、四門工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和洛門園區的規劃選址工作,為企業打造發展平臺。制定發展工業企業的優惠政策,優化投資軟環境,切實形成扶持企業發展的合力。支持企業注冊品牌、開拓市場,對優勢企業掛牌進行重點保護,在技術創新、人才建設上為企業提供有效保障。
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年內完成所有企業的改制。幫助指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轉換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繼續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營銷意識和合作意識,牢固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