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鼓了 農民笑了
武山縣凝心聚力促發展紀實之二

“干部把技術送到咱們地里來了!”12月5日,雖然天氣有點冷,但如春日陽光般的溫暖傾灑在武山縣樺林鄉天局村的鄉間田野,縣上請來了市上的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面對面的科技培訓,把科學實用的種植技術手把手地教給了當地農戶,大家奔走相告,心里樂開了花。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經濟發展,讓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今年以來,武山縣各級黨政組織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及市、縣黨代會精神,結合創先爭優破難題和機關作風效能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活動的開展,全力實施“11253”區域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著力為廣大農民群眾幫辦實事好事、破解農業生產難題,有效提升了群眾的作務水平,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著實讓老百姓的倉廩更加殷實,腰包更鼓了。

該縣緊緊圍繞“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集中抓養殖,普遍抓勞務”的農業發展思路和“六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的總體要求,加快蔬菜、洋芋、養殖、優質豆類、旱作農業等“十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按照打造西部蔬菜產業強縣的目標,把蔬菜作為戰略性主導產業來培育,堅持“抓點、擴面、提質、增效”,使全縣蔬菜總面積達到30萬畝,總產量73萬噸,產值6.8億元,蔬菜種植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積極推廣標準化和特色養殖,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4個、規模養殖場9個、養殖專業村3個、青貯池2.1萬立方米,新發展規模養殖戶52戶,全縣各類畜禽飼養總量達到218.4萬頭(只),新建優質果園2.5萬畝,種植優質馬鈴薯26.2萬畝,建成馬鈴薯良繁基地2.6萬畝,推廣脫毒種薯23萬畝。種植優質豆類3萬畝、中藥村2萬畝。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全縣龍頭企業達到59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7個,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銷售收入達到2.1億元,帶動農戶9.6萬多戶。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配備了專職人員和檢測設備,加強農資打假護農專項治理工作,加大監督檢查和宣傳教育活動,確保了全縣農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新發展專業合作社15個,綜合服務社4個,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89個,注冊資金15377萬元,帶動農戶8900多戶。新增勞務基地18個,新建勞務示范村8個,完成職業技能鑒定532人,開展各類培訓4.1萬人次,輸轉務工人員9.4萬人次,創收8.2億元。
好政策關鍵還要落實到位。為了使強農惠農政策有力、有序、有效落實,武山縣按照全省落實強農惠農工作永靖現場會精神,積極探索建立了“一個中樞、一個平臺、十五個大廳、三百四十四個站點”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運行新模式,及時成立了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惠農辦)作為中樞機構,全面統籌、科學指導全縣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工作,采集了全縣2007至2011年強農惠農政策依據、受益對象電話號碼等基礎資料,建立了“惠農資金發放數據庫”,15個鄉鎮政務均建立了政務服務大廳,全縣344個行政村均設立了便民服務站點,有力促進了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退耕還林糧食補助、種糧直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農資綜合補貼、特困家庭醫療救助等22個補貼項目實現“一折統”管理,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及時高效落實。截止目前,全縣共發放2011年惠農財政補貼資金12173.6萬元,其中:發展農業生產方面的補貼資金5069.1萬元,涉及補貼項目6項;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方面的補貼資金5231.9萬元,涉及補貼項目8項;改善民生方面的補貼資金1872.6萬元,涉及補貼項目8項。(特約記者 車永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