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的一年;這一年,縣域經濟持續增長,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這一年,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文化旅游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這一年,48萬武山兒女團結一心,拼搏奮進,在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近期,按照縣委宣傳部的統一安排部署,縣信息中心開設了【2014▪精彩回眸】系列報道,通過多形式、多視角,全面展現一年來在扶貧攻堅、雙聯行動、群眾路線、項目建設、現代農業、工商經濟、城鄉一體、文化旅游、財政金融、社會事業、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勵全縣上下再鼓干勁,再創輝煌,努力譜寫武山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篇章。
科技引領促發展 支柱產業增農收
——武山縣2014年蔬菜產業發展綜述

2014年,武山縣搶抓省市“365”現代農業發展計劃和“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的有利契機,堅持把蔬菜作為首位產業和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抓點、擴面、提質、增效”的思路,以“一園一線四片兩帶”蔬菜基地建設為重點,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加強科技示范,加快經營創新,全縣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出面積穩步擴大、質量逐步提升、銷售渠道通暢、效益不斷提高的良好態勢。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渭河川道及其支流區域,以填空補齊、擴面增效為重點,繼續加強設施棚建設,新建設施蔬菜4800畝,改建鋼架大棚1000畝;在淺中山半干旱區,以推廣良種良法為重點,完成復種地膜架豆、菜瓜種植5.8萬畝;在南北二陰山區,以優化種植結構為重點,完成正茬蔬菜種植2萬畝。

(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 )
至2014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6.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2.5萬畝,復種蔬菜5.8萬畝,露地蔬菜18.5萬畝,新增蔬菜1.5萬畝,蔬菜總產量96萬噸,總產值達到15.6億元。

(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植物工廠 )
——示范園建設亮點紛呈。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分片建設、組團發展、企業化運營”的思路,圍繞科技含量國內一流、種植模式先進多樣、示范引導高效直觀、物流服務功能齊全、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的目標,突出科技研發、種苗培育、示范引導、技術培訓和物流服務五個重點,建設了集科技研發、示范推廣、技術培訓、良種培育、倉儲物流、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科技蔬菜產業示范園區。1萬平方米智能化玻璃連棟溫室完成水肥一體化、氣候環境、室內溫濕度三大自動控制系統和種植模式展示區、新品種展示區、育苗區、植物工廠和控制中心等功能區建設,并進行了NFT+DFT單、多層水培、框架式多層果菜、霧培、袋式、輪式等多種模式栽培展示。日光溫室及連棟棚引進瓜類、番茄類等新品種29種,并示范應用三沼綜合利用、田園清潔熟化還原和太陽能殺蟲技術。

(孟莊科學發展示范點)
按照典型引領和示范帶動的要求,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強新技術引進與推廣,著力打造孟莊、苗豐和西梁3個市級農業農村工作科學發展示范點。在洛門孟莊科學發展示范點,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建設規劃,完成先期規劃500畝,建成高標準鋼架大棚200座,硬化“2橫2縱”主干道道路5.6公里,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5臺套,引進蔬菜新品種17個,探索創新“早春茬萵筍—秋延后番茄”、“早春茬甘藍—秋延后架豆套蒜苗”等高效種植模式;在馬力苗豐科學發展示范點,鋪設、硬化“一橫七縱”產業路網4公里,襯砌灌溉渠道14公里,新建標準化塑料大棚320座,安裝太陽能殺蟲燈24臺套,發展高效節水管灌600畝,推廣辣椒和韭菜新品種5個;在西梁兩年三熟糧菜高效生產科學發展示范點,全面推廣山旱地“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菜瓜”、“地膜豆角—冬油菜—地膜豆角”等兩年三熟的高效種植模式,廣泛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氮肥后移、秸稈還田、機械深耕、保護性耕作等先進適用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新建鋼架設施棚)
——標準化生產強力推進。進一步提升了城關清池、馬力北順、山丹周莊、洛門南河、鴛鴦洋蔥、高樓辣椒6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核心示范區,新建山丹車岸等農業部設施蔬菜標準園2個、馬力北九等標準化日光溫室小區2個、鴛鴦丁門等標準化鋼架大棚小區5個和城關康瓦坪高原夏菜基地1個,通過示范帶動,全縣蔬菜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30.5萬畝。在標準化示范區和示范基地,新修產業道路42公里,其中硬化20.6公里,襯砌渠道35公里;新建日光溫室150座,改造日光溫室100座,設計并安裝高標準、高規格鋼架塑料大棚2000座;示范、應用太陽能殺蟲燈、多功能轉光膜等新技術、新設施10多項。
加強投入品監管,確保農產品安全,組織執法人員對全縣7個主要集鎮的56戶農藥種子經營戶、31戶化肥農膜經營戶及其他9戶農資經營門店進行了11次集中檢查整頓;建立健全產品檢測和市場準入制度,全年檢測蔬菜樣品1683個,配合省、市業務部門抽檢5次,合格率達到100%;建成了“武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實現了網上使用追溯碼搜索和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實時對上市產品開展追溯的全新模式,蔬菜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

(引進黃瓜新品種)
——科技應用有效提升。根據不同生產區域特色和優勢品種布局,結合科研院所育種方向及市場需求方向,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引進、院地合作引進、企業與合作社引進、農戶自引等方式,引進西瓜、辣椒等蔬菜新品種5類63個,并在洛門孟莊、山丹周莊等地進行了試驗和示范栽培,并在2014年6月23日舉辦的全市蔬菜新品種觀摩現場會上獲得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同時,積極開展集約化育苗,轉變新品種推廣方式。選擇新龍、宋莊、小莊、八院、北順、黑池殿等集約化育苗點培育辣椒、黃瓜、番茄、菜瓜、萵筍等優質種苗2500萬株,在高樓柳灘、鴛鴦三陽泰、馬力苗豐等新建設施蔬菜點進行示范種植。

(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培訓)
圍繞標準化技術推廣,積極開展科技培訓。邀請了省農科院專家和市、縣蔬菜業務骨干,針對蔬菜生產階段,在馬力北順蔬菜標準園舉辦了日光溫室自動卷簾機的操作培訓班,在山丹周莊蔬菜標準園區進行了西瓜品種引進論證會,在洛門宋莊、新隴、曲里,城關清池、坡兒,山丹車岸、周莊,鴛鴦丁門、硯豐,高樓八院、柳灘、葉兵等蔬菜專業村舉辦各類蔬菜種植技術及生態循環農業技術培訓班。同時下派技術人員進棚入戶,開展以蔬菜育苗、栽培管理、大棚管護、溫濕度調控、病蟲害防治等為內容的技術培訓,指導農戶種植高產高效品種,合理安排茬口,做好災害天氣的應對與防范。全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5期,培訓人員6200多人(次),發放標準化生產手冊、病蟲害圖譜10000余份。

(根結線蟲實驗 )
同時,積極與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天寶塑業公司等院校、公司進行交流合作,開展了根結線蟲防治示范、土壤養份測定及肥料試驗、多層覆蓋塑料大棚溫度觀測等試驗,解決了一些生產和發展中亟需解決的瓶頸問題。
(南河核心示范區)
——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繼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市場”、“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全面扶持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僅2014年,全縣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13家,流轉土地650畝,建成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蔬菜基地5個。

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改擴建工程全面啟動,投資2.8億元,建成交易區、貯藏區、展示區、服務區、開發區等5個區,以及農產品檢疫檢測和信息服務中心、電子結算和網上交易中心、人才培訓中心、特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名優特系列品牌設計和市場開發等5中心。建成后,武山蔬菜將遠銷全國26個省市和韓國、日本等國家,實現交易量、交易額翻一番,分別達到7.6億公斤、8億元。

(金隴公司 )
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成立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為田興蔬菜倉儲有限公司、天水田園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融資3600萬元,支持企業進行脫水、速凍、深加工、冷藏及精包裝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同時,吸引了海闊種業等蔬菜種業公司來我縣扎根發展,填補了我縣在蔬菜制種業上的空白。

(新襯砌的產業渠 )
——設施棚災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按照立足資源優勢、強化基礎建設、恢復設施生產能力、構建產業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制定了《甘肅省岷縣漳縣6.6級地震武山縣設施蔬菜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爭取資金75萬元,以設施恢復重建和提高設施生產能力為重點,選擇受災最為嚴重的馬力、鴛鴦、灘歌、高樓4鄉鎮7村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蔬菜生產基地,對受災的日光溫室墻體、前后屋面、鋼架、支柱及園區水、電、路等進行了全面修繕和改造。目前,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

——信息化服務扎實開展。向農業部菜籃子網報送每日蔬菜價信息,撰寫蔬菜價格行情分析文章32篇,由于工作突出,獲得農業部信息中心表彰獎勵;與省經作站密切合作,實施農產品生產者價格速采系統和蔬菜生產信息網上監測系統的數據填報工作,建立農產品價格信息監測點5個,指導農民合理安排生產,引導產品有序流通,促進了生產穩定發展和市場平穩運行;與氣象部門緊密銜接,及時發布大風、降溫和雨雪等災害性天氣的預測預報,確保設備蔬菜生產正常順利進行;完成武山蔬菜信息網站的改版和升級,上傳各類信息112條,編發《武山蔬菜信息導報》24期,有效促進了科技知識的宣傳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