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武山縣以貧困村、貧困戶為主戰場,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主攻方向,堅持高規格謀劃、高起點布局、高效率推進,緊扣“五個精準”要求,統籌兼顧,強化措施,舉全縣之力集中向貧困宣戰,有力有序有效推進了扶貧攻堅進程。
一是精準識別幫扶對象。在入戶調查、認真排摸的基礎上,按照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張榜公示等程序,在156個貧困村精準識別扶貧對象2.7萬戶,12.2萬人,準確完成了2014年扶貧對象建檔立卡數據錄入,并將2015年計劃脫貧的3.16萬人精準分解到村到戶。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填寫完成《扶貧手冊》5.4萬余份,發放精準扶貧資料袋2.8萬個,切實做到了扶貧措施落實有據可查,農戶增收有據可依。緊緊圍繞貧困村基本村情、制約因素、項目需求,因村施策、因戶施策,開出了底數清單、困難和問題清單、扶持對策清單、幫扶干部責任清單和脫貧任務考核清單,制定了村級規劃、增收計劃和脫貧時限、干部駐村的幫扶工作責任制。根據貧困村基本需求,統一印制下發了各鄉鎮《精準扶貧富民產業發展布局圖》和《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圖》,制發武山縣精準扶貧“因戶施策五張清單”6萬冊,“因村施策六張表” 700冊。實行精準扶貧掛圖式作戰。

二是精準實施幫扶項目。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換窮貌”的重中之重,加快實施利用國開行貸款開展通村道路和安全飲水項目及“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開工建設農村公路44條180公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處,今年將在全市率先實現通行政村水泥路和農村飲水安全兩個全覆蓋。投入2000萬元,啟動實施74個貧困村162個通自然村道路砂化工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1個、整村推進項目18個,改造農村危房1900戶,新修優質梯田1.05萬畝,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積極協調各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創新,“隴菜通”信貸業務全面啟動,“中和農信”小額信貸項目正式運營,貸款扶貧工程穩步推進,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2.13億元。設立了“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舉辦了投融資環境說明及支農信貸產品推介等銀企對接活動,為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協調落實各類貸款1.86億元。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0個村級“四融”平臺加快建設,77個村級金融便民服務點運行進一步規范,農業保險工作穩步推進,保險覆蓋貧困戶的比例不斷提高。

三是精準落實幫扶措施。不斷推進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建立駐村幫扶工作機制,組建了156個駐村幫扶工作隊,選派468名幫扶隊員,駐村開展幫扶工作。認真落實“逢提必下”制度,選派151名年輕后備干部和新提拔的科級干部到貧困村掛職鍛煉。建立了聯系村、聯系戶動態調整機制,把由鄉鎮聯系的60個貧困村調整為省、市兩級單位幫聯,對部分縣直單位聯系村都已脫貧的再增加調整了一個貧困村,實現了幫扶資源效益最大化。統籌各類項目和幫扶資源,向最貧困的鄉村、最困難的群眾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聚集,根據貧困村需求清單,全面整合各類幫扶資源,統籌安排使用,全縣整合資金1.9億元,集中解決貧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的問題,實現了扶貧資源效益最大化。

四是精準丈量幫扶成效。按照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特點及地域因素,在全縣劃分出西部淺山區、北部干旱山區、南部淺山區、南部高寒陰濕山區四個特困片帶,作為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科學制定《五年脫貧計劃》,明確了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將全縣156個貧困村脫貧計劃進行了細化,具體目標是2014年脫貧19個,2015年58個,2016年52個,2017—2018年27個。識別確認2014年脫貧人口3.13萬人,將2015年計劃脫貧人口全部落實到戶到人。今年,計劃減少貧困人口3.16萬人,貧困面下降到13.89%以下。
五是精準聚焦幫扶考評。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扶貧攻堅考核機制和《武山縣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縣上對各鄉鎮、各部門的考核,由主要考核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攻堅工作轉變,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引導各鄉鎮、縣直各有關部門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攻堅上。制定下發了《武山縣選派到村任職干部考核辦法》,重點幫助貧困村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同時,堅持把扶貧攻堅業績作為領導班子調整配備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推動形成了全縣上下齊抓扶貧攻堅、共促小康社會建設的良好局面。(通訊員 羅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