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武山縣精準扶貧工作堅持在改革創新中破解難題,在強化保障中推動發展,建立健全了“六項機制”,有效激活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推動精準扶貧駛上快車道。

一是建立干部幫聯機制。把雙聯行動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抓手,按照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的要求,組織省、市、縣180個聯村單位5580名干部,與全縣344個行政村2.1萬貧困戶結成幫聯對子,實行一對一、點對點精準幫扶。組建156個駐村幫扶工作隊,下派151名新提拔和后備干部到貧困村掛職鍛煉,實現所有貧困村、貧困戶幫扶隊員全覆蓋。開展了“雙聯行動百日集中攻堅”、“體察民情送溫暖”和“抗旱保春耕、助農促增收”等活動,上半年,省、市、縣、鄉各級聯村單位共幫辦各類實事460件,落實幫扶資金3336.9萬元。

二是建立改革驅動機制。堅持把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制定出臺了《扶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實施辦法》,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完善林業雙重管護、林權流轉、抵押貸款等制度,探索建立了土地流轉帶動規模經營、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改革引領機制。上半年,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7個、家庭農場3家,新流轉土地1.22萬畝。

三是建立資金整合機制。按照“政府統籌、扶貧牽頭,資金捆綁、項目整合”的原則,科學編制了片帶年度脫貧計劃和整體攻堅規劃,整合“一事一議”、以工代賑等各類項目資金1.9億元,精準安排到貧困村和貧困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有效杜絕了搞一刀切、撒胡椒面,實現了扶貧資源效益最大化。

四是建立動態管理機制。精心制作完成了8個精準扶貧作戰圖,建立了縣級扶貧對象建檔立卡信息平臺,建成貧困村和貧困戶動態化信息管理系統,定期監測評估家庭經營情況,及時更新系統信息,做到了動態管理、有進有出,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新增的扶貧對象及時納入,為分類施策提供了準確依據。

五是建立責任保障機制。成立了武山縣精準扶貧工作指揮部及辦公室,制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1+20”方案和8個作戰圖,建立了由縣四大組織主要領導包抓四個特困片帶、每一名縣級領導聯系一個鄉鎮、包抓1個貧困村的工作機制。制定下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方案》,建立了縣級領導扶貧包鄉責任制,成立了武山縣扶貧互助資金管理中心,在15個鄉鎮成立了扶貧工作站,落實了工作人員和辦公場所,真正做到了政策資金上加大傾斜,干部配備上優先加強。

六是建立監督考核機制。嚴格落實減貧激勵機制,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簽訂了扶貧工作責任書,制定了《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選派到村任職干部考核辦法》,把農民人均純收入、生態環境保護、群眾滿意度等作為最基本的考核指標,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和干部晉升的重要依據,注重在精準扶貧主戰場考察、識別、使用干部,將脫貧任務與年度考核和推薦提拔相掛鉤,激勵引導各類人才向貧困村、貧困戶聚集,形成鼓勵實干、注重實績的鮮明用人導向。(羅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