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內促轉變觀念 培育企業夯實基礎
武山縣北順村雙聯工作成效凸顯

雙聯行動開展以來,武山縣馬力鎮北順村緊緊圍繞中央、省、市文件精神,不斷夯基礎,培產業,強根本,激活力,轉作風,提效能,促進了雙聯行動取得顯著成效。三年來,在雙聯行動的帶動和黨員干部的幫扶下,北順村園區日光溫室達到1075座2500多畝,普通塑料大棚600座420多畝,年產蔬菜2000萬公斤,總產值達4000多萬元。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11950元,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外引內促、轉變觀念,群眾創業熱情明顯提高。雙聯行動開始后,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第一時間親臨自己的聯系村馬力鎮北順村搞調研,與干部群眾拉家常、話發展,搞規劃、謀產業,為北順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經王書記的牽線搭橋,北順村與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立足“育種、換腦、造血、夯基”的幫扶理念,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多次到北順村傳經送寶,與村民進行各種形式的座談交流,開展培訓,帶來了“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先進理念。北順村抓緊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借用外部力量,加快發展步伐,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入手,先后兩次選派30名優秀青年到蓉中村學習市場營銷與小微企業創辦知識,培育了發展能力強、致富積極性高的農民生力軍。通過群眾的外出交流和吸收外部先進理念,村民進一步提振了信心,有了敢想敢干、積極創業的決心和勇氣,掀起了創業熱潮,興建了小微企業創業園,形成了致富能人帶頭創業,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生積極回鄉創業的發展局面,為推動全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破解難題、攻堅克難,農村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工作中,該村按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三運“夯實三大基礎”的要求,把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三大基礎的關鍵來抓,采取各種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集資金,啟動實施了一批事關全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破解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是幫聯助力,發揮聯村單位的優勢,幫規劃、搞銜接,完成了2600米的麥卜溝堤防和王溝堤防,建成了北順蔬菜交易市場,助推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早開工、早落實;二是社會融資,動員非公企業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村衛生所、幼兒園等公益設施,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完善;三是項目整合,完成危房改造206戶、新農村建設40多戶、麥卜梁土地整理5000畝、產業路建設26公里,新建蔬菜園區1個。村內電網改造3.5公里,實施了滴水節灌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四是群眾參與,采取一事一議、籌資投勞的方式,改造日光溫室400座,危舊墻體3000平米,硬化村內巷道2萬平方米,一大批群眾期盼已久、長期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得到較好落實。

裕豐養羊小區

強化措施、打造品牌,群眾增收渠道不斷拓寬。為了推進富民產業提速發展,該村緊扣王三運提出的“圍繞一個目標”即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強化措施,打造品牌,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即:一是以獎代補機制。農戶每新建一座日光溫室,財政獎補8000元,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或雙聯惠農貸款3萬元。人均蔬菜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二是土地流轉機制。采取農戶自主兌換、村組連片兌換等方式,在麥卜梁流轉土地5000畝,種植優質核桃3000畝,中藥材2000畝,促進了土地向種植能手和種植大戶集中,推動了林果業和中藥材規模化發展。三是市場化運作機制。學習蓉中村的產業運作方式,在蓉中村的倡導下,組建了蓉順投資公司,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和2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科技扶持機制。在蔬菜園區建立了多媒體蔬菜科技培訓中心,多次邀請農業部、西北農大專家教授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高了群眾作務技能和水平。五是品牌帶動機制。先后注冊了“紅民”牌蔬菜、“北順”牌黃瓜等蔬菜商標,“北順”黃瓜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擴大了北順蔬菜的知名度,促進了北順蔬菜的營銷。

加強基礎、保障民生,服務群眾能力得到提高。按照王三運“重視六個結合”的要求,鎮上采取“三抓”措施,進一步提升了服務群眾、保障民生和引領發展的能力。一是抓功能完善。建成了科技培訓中心、金融服務點、衛生所、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場所。采取“鎮村自籌、資源整合、黨費支持、部門幫助、籌工籌勞”等方式,整合衛生、金融、科技、文化、市場、黨建等各類資金,建成“8+2”模式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增強。二是抓民生保障。建立了弱勢群體一對一幫扶和定期看望的關懷機制,為嬰幼兒發放了營養包,新農合、新農保實現全覆蓋,及時開展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得到有效保障。為58戶群眾協調落實雙聯惠農貸款288萬元,為群眾發展富民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三是抓村容村貌改變。健全完善了村莊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22次,清理垃圾15噸,建立了常年環保隊伍,配備垃圾車2輛,安裝垃圾箱30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深化黨建、改進作風,基層組織效能明顯提升。雙聯行動中,北順村按照王三運“完善兩個組織”的要求,把培育黨建品牌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了“服務型黨委+特色型黨支部+產業型黨小組”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模式、“8+2”村級綜合服務模式、“設崗定責+星級管理”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村黨委+村委會+村監委”村級民主管理運行模式、“北順村+蓉中村”雙聯致富共建模式等農村黨建“五種新模式”,把支部延伸到了產業園區,建成了一批示范園、示范棚、示范戶,有力地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相融,打造了具有武山特色的農村基層黨建示范群,以機制創新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把基層組織建成了引領小康社會建設的堅強堡壘,建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

生活美滿、文明和諧,村風民風得到極大改善。隨著雙聯行動縱深推進,北順村的變化越來越大,產業規模擴大了,群眾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改善了,文明之風興起了。每一個北順村民無不為兩年多來發生的巨變、為自己是北順村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北順村的群眾理念和村風民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一是忙起來了。村頭巷尾見不到曬太陽、說閑話的人了,大棚里滿是流著汗水忙碌的身影;二是動起來了。晚飯后、節假日,人們不再蹲在家里、守在電視前,廣場上跳舞、健身、唱歌的隊伍不斷壯大;三是和起來了。村里賭博吵架、酗酒鬧事的不見了,人與人之間多了更多笑容、友善、幫助、和諧。(記者 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