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富民產業培育 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
——武山縣完成中藥材種植5萬畝

近年來,武山縣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緊扣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把中藥材種植作為全縣的一大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抓點擴面,在貧困村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中藥材種植已成為全縣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

2017年,全縣積極貫徹《武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7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富民產業培育(豆角、中藥材)財政獎補資金的實施方案通知》(武政辦發〔2017〕42號)精神,精心謀劃、提前安排,突出區域優勢,全力抓好全縣中藥材種植政策宣傳和地塊預留,在我縣南部高寒陰濕山區大力推廣種植當歸黃芪,在北部山區開展黨參育苗、柴胡和款冬花,在中西部推廣黨參、柴胡、金銀花等中藥材種植。

一是因地制宜,早安排早部署。從去年秋季預留地塊開始,縣農業局就按照全縣富民產業培育要求,在全縣合理規劃,在適宜區全力抓好中藥材種植工作。組織技術人員和鄉鎮干部、村干部一道積極動員宣傳,鼓勵貧困戶種植中藥材,以貧困戶與非貧困戶,集中連片與分散種植為界定標準,大力謀劃種植區域,確保任務面積的落實。

二是整合資金,加大扶持力度。2017年縣財政將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富民產業培育(豆角、中藥材)財政獎補資金的實施方案》,按照實際種植摸底面積,對全縣中藥材種植進行獎補,不斷加大對貧困片帶和貧困戶的獎補力度。縣農業局和相關部門對接,積極組織申報項目,保障了農資和優質種苗的供應,確保了中藥材示范點建設順利開展。

三是緊抓培訓,強化技術服務。2016年,縣農業局在對全縣中藥材種植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武山縣中藥材技術規程,從去年8月份開始,扎實開展中藥材種植技能培訓,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從當歸、黃芪、黨參、柴胡、大黃等中藥材種植的前期準備到整個生產過程技術要點全面進行培訓,確保了群眾掌握種植技術,并積極組織重點村的種植大戶、貧困戶到岷縣考察中藥材種植工作,通過考察增強群眾種植中藥材的信心。

四是多措并舉,完善保障機制。按照全縣《武山縣關于加快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意見》和《武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7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富民產業培育(豆角、中藥材)財政獎補資金的實施方案通知》,縣農業部門成立了中藥材種植技術指導服務小組,在中藥材基地建設上嚴把質量關,抓產地環境、品種選用、培育壯苗、健身栽培、病蟲防治、質量監督“六大環節”,在基地建設中,以縣上給資金、農業部門搞技術指導、鄉鎮落實面積、合作社搭橋連農戶模式,形成了強勁的技術和信息保障體系。

目前全縣共完成中藥材種植5萬畝。建成了咀頭鄉白堯、吳山、白灣等村1000多畝黨參育苗示范點,沿安鄉草灘、西溝等村1000畝當歸示范點,楊河鄉廣元區域1000畝地膜當歸示范點,山丹鎮任山片1000畝柴胡示范點,沿安鄉郭山村500畝當歸示范點,四門鎮松樹區域村500畝示范連翹、大黃示范點,鴛鴦鎮500畝金銀花示范點,樺林鎮馬灘村500畝連翹、黃芩示范點,榆盤鎮梁溝、河程500畝款冬花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