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登歧演示皮影的表演方法
新華網蘭州7月15日電(孫煜東)皮影戲俗稱燈影戲,也是中國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代長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堪稱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皮影是選用上等的牛皮,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在藝人的操縱下,靠燈光的透射,將影人映現到屏幕上(俗稱亮子)。隨著樂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為“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意趣盎然的活動藝術形象了。因此,雕簇皮影在古代便是專門的技藝,經過千百年,一直相延到今日。
在武威市涼州區清源鎮中沙村三組就有這么一個75歲的老人叫馬登歧,馬老一家三代癡迷捍守著在武威瀕臨失傳的皮影藝術。這位多才多藝的老人提起皮影藝術有點尷尬和惆悵,因為懂得皮影藝術的民間藝人很少很少了,現在沒有更多的人能把這些寶貴的藝術繼續發揚光大他很擔心。

馬登歧展示老藏品
馬老的皮影演藝生涯有60多年了,他從小就跟隨爺爺學藝,年輕時起就沒有停過制作皮影的活兒。他制作的一些龍鳳禽獸、花樹蟲魚、山石門景、亭臺樓閣、軍帳兵器、城橋塔寺等等攢滿了幾大箱,有200多件,其中有些是他爺爺手上遺留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很珍貴的。有了皮影必須還得會演戲,馬老一家三代組成的戲班在村里很有名氣,現在他保留的皮影戲劇劇目有30多部。雖說本鄉本土的人看皮影戲的人很少了,但馬老時不時的還帶領全家,在逢年過節時出去在四鄉演出很受他鄉人們的喜愛。
如今在馬老一家人眼里,哪怕是一根木棍、一件皮影頭像或是身子,都是那樣的視若珍寶。而正是這些偶具,現在正在從馬登岐手里一件件往兒子、女婿、孫子的手上傳。涼州皮影藝術就是在這些平凡的皮影藝術傳人們手上,往后延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