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6年天水市張家川馬家塬發現戰國墓地之后,今年9月底,在張家川川王鄉馬達村一塊田地下,再次發現一墓葬,據在現場負責搶救性清理墓地的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從出土文物看,該墓葬年代與馬家塬戰國墓葬接近,初步推測應為戰國晚期墓葬。
報案:馬達村有人盜墓
9月19日,天水市文化局接到群眾報案稱,張家川川王鄉馬達村出現盜墓賊的身影,接此報案后市文物局立即電話指示縣博物館去現場實地調查。 9月20日,縣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帶領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后,群眾電話舉報的盜墓現場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已長出嫩芽的麥地,從表面上沒有發現盜墓后留下的痕跡。隨后,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村子進行了調查走訪,由于盜墓賊作案后倉皇逃跑時,將一些墓地里盜出的瑪瑙、綠松石等文物遺失在地里,當地群眾撿到后交給前來調查的博物館工作人員。為了防止墓葬遭到更大的破壞,市、縣批準縣博物館于9月20日開始對該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挖掘。

挖掘現場
搶救:挖掘工作有序進行
9月26日是該墓葬清理挖掘的第6天。當天陰雨連綿,云霧繚繞。當記者沿著崎嶇的山路冒雨趕到墓地時,整個馬達村都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薄霧中,在能見度不足10米的昏暗光線下,博物館工作人員正組織當地群眾對墓地進行搶救性清理挖掘。記者看到,墓地已開挖了2米多深,由于下著雨,一些出土的文物被掩蓋在薄薄的白色塑料下。縣博物館馬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著與此地遙相對望的遠處一山頭說,那里就是去年發現戰國墓葬的馬家塬,兩地一溝之隔相隔直線距離約4公里。此次,因盜墓賊已對該墓造成破壞,為了防止更大的盜墓事件發生,縣博物館遂組織專業人員對該墓葬進行清理。開挖后,工作人員發現了三個盜洞,從痕跡上看,盜墓分子應該是9月上旬盜墓后,又將墓地掩埋。開挖6天以來,工作人員在距離地面1米多深的地方發現兩具人骨、近十具馬骨,而在人骨胸部偏低處兩手臂合攏的地方,有明顯的鐵器痕跡,工作人員從此特征初步推測,當時墓主人去世時,很有可能是用雙手鎖上鐵鐐的活人來殉葬的,此次發現的兩具人骨有可能就是當時的殉葬者。而在馬骨的脖子周圍,工作人員發現了幾枚釉陶珠等裝飾品。截至目前,墓葬清理挖掘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推測:為戰國晚期墓葬
據負責清理工作的博物館負責人介紹,從以上出土文物以及群眾從地里撿到的文物來看,該墓葬出土的文物和馬家塬戰國墓葬出土文物十分相似,年代相差不大,初步推測該墓葬有可能是戰國晚期墓葬,關于該墓葬具體年代則有待準確的勘查和測定。 文本報記者王蘭芳
■相關鏈接
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
天水的清水和張家川一帶是秦朝的發祥之地,這里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先秦時期的各種傳說。2006年7月中旬,有群眾舉報張家川馬家塬有人盜墓,這一情況迅速被反映到了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博物館考古隊按照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部署,于去年8月7日緊急投入到古墓的搶救性清理發掘中。隨著土層一層層被考古專家剝離,一個文物價值、規格非常高的大型古墓浮現了出來。
從墓葬的形制、出土的陶器等分析,初步斷定這批墓葬的時代應當在戰國中晚期。該墓地是一個規格較高、保存較好、研究秦文化較理想的地區。此次新發現的這種墓葬形制,即以長方形豎穴九級臺階車馬坑為墓道,在一側開挖土洞為墓室的墓葬形制。在進行了3個多月的搶救性發掘后,這一戰國時期的古墓先后出土了金、銀、銅、鐵、骨、陶等殉葬器物逾500件,綠松石、瑪瑙和琉璃等文物多達800余件。不僅如此,在兩座墓坑里還發現了10輛與眾不同的二輪馬車,這些馬車不僅被涂上了彩漆,還有大量的金、銀、鐵、瑪瑙等物品作為車輛的飾物,將整個車體裝潢得相當豪華。依據這個發現,考古專家首次確定,在墓穴中發現的金銀等物系馬車裝飾物,系全國首例。
因其歷史、文物價值規格非常高,在200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甘肅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