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冬季室外比較寒冷,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鄉馬咀村果樹園里卻暖意融融。該村150余名群眾在這里接受果樹修剪技術的培訓。
張家川縣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培養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民教育作為治縣之策來抓,從去年12月初在劉堡鄉等鄉鎮集中開展農民教育培訓試點,各單位把農民教育與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與黨員冬訓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開設“大個課堂”,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
開設“固定課堂”。以村集體活動室和學校教室為主陣地,建立農民教育培訓學校。選派政策理論知識豐富的鄉村干部,聘請黨校、農林牧等相關單位的理論骨干擔任輔導教師,確定輔導內容,以村為單位集中辦班授課,對農民開展教育培訓;開設“田間課堂”。結合雙壟溝播全覆膜玉米種植、反季節蔬菜種植、冬暖棚建設、畜牧養殖、飼草配方、沼氣能源的利用等實用技術,聘請縣上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作現場講解、指導和培訓,切實提高農民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經驗;開設“流動課堂”。組建宣講團,利用穆斯林聚禮日,在清真寺對信教群眾進行政策法規、愛國主義、精神文明、衛生健康等知識教育。同時深入到村組院落和人口密集處巡回宣傳教育。通過流動宣傳,使政策法規、科學文化和伊斯蘭教義三者有機結合,群眾也非常樂于接受這種教育;開設“家庭課堂”。深入到農戶家庭中,通過與農民面對面開展談心交流活動,實地了解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認真分析,給予解決;開設“實踐課堂”。在川王村科技種植基地、馬達新農村建設基地和農民養殖種植戶家中,設立現場培訓點,通過實踐培訓,讓農民接受教育,增長見識;開設“網絡課堂”。把遠程教育站點作為培訓基地,下載課件資源,教會農民上網的基本知識和查詢市場信息的技能,為農民了解農業信息和增長科技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
至目前,聘請國內果樹專家舉辦果樹修剪培訓班3期、養殖種植新技術培訓班6期、巡回宣講15場次,培訓農民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