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張家川2011》系列報道之十三
大陽鄉農業產業化之路越走越寬

2011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立足鄉情實際,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惠民富民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農業產業化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突出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深度推進
大陽鄉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圍繞“強化基礎、壯大產業、完善功能、黨建保障”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兩方面入手,強力推動畜牧大鄉、果品基地、蔬菜基地三大建設,切實改善人們的生活、生產條件,增加農民收入。
今年,大陽鄉按照全縣“三區三園五帶”總體農業布局和“壓夏增秋、壓糧擴經,壓劣質擴優質,壓低效擴高效”的思路,推廣種植雙壟溝播地膜玉米12000畝,建千畝示范點一處;推廣種植優質洋芋4500畝,建立了千畝優質洋芋種植示范基地;種植優質飼草3000畝,全鄉逐步形成糧經飼三元比例合理的農業內部結構。通過狠抓南山梁萬畝蘋果園后續建設,注冊成立大陽鄉云陽果蔬專業合作社,極大調動了群眾發展果業的積極性,目前,全鄉果園面積已達到5470余畝,初步形成了產業優勢。通過扶持具有一定技術與經驗的致富能手,采取整合群眾自籌資金、銀行信貸資金和政府補貼資金的思路,建成了張家川縣首個以畜牧養殖為基礎,以綠色無公害蔬菜花卉為龍頭帶動的生態農業循環基地,創造出具有大陽特色的“肉牛養殖場+大型沼氣裝置+蔬菜花卉種植基地”的立體循環生態養殖種植模式。同時,大陽鄉緊緊抓住張家川縣被列為全省“肉牛產業大縣”的良好機遇,用足用活張家川縣肉牛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總投資730余萬元建成了汪洋村小尾寒羊養殖示范基地,力爭把汪洋村打造為全縣養羊第一村。

實施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
今年大陽鄉按照“川區水利化、山區梯田化、飲水安全化、道路網絡化、城鄉清潔化”的農業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目標,搶抓機遇,真抓實干,給全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巨大變化。
2011年,大陽鄉總共完成梯田建設5800畝,2012年全鄉有望實現梯田化;結合渠子梁農村飲水安全擴建工程的實施,全面解決了全鄉兩萬五千多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整修水毀農路,修復村組道路18條23公里,完成農田道路建設206條469.3公里,完成了中莊村熱溝自然村至候吳村2公里高標準的通村公路建設,全鄉道路網絡日益清晰,交通狀況日益好轉。

培育新型農民,為全鄉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2011年,大陽鄉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線,立足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為著眼點,以培育新型農民為落腳點,充分發揮農民科技培訓班和遠程教育網絡的資源優勢,突出解決黨員群眾在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中遇到的生產生活技術難題,為農民架起致富“金橋”。
今年,大陽鄉共舉辦以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沼氣使用、衛生知識、民族宗教政策等各種培訓班100余期,切實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技能和政策法規意識,為全鄉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全鄉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的主要抓手,全年輸轉勞動力10000人次,創收7500多萬元。大力加強全民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了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戶三大創建活動和“雙擁共建”活動,并結合傳統廟會,在所有漢族村組織開展了文藝戲曲節目匯演,同時,積極支持發展大陽村、梁堡村、候吳村等鄉村秦腔自樂班的發展建設,豐富了廣大群眾業余文化生活。

鄉村換屆,進一步增強干事創業能力
2011年,大陽鄉黨委做為張家川縣換屆試點鄉,認真落實發揚民主、推進改革、嚴肅紀律三項關鍵措施,扎實制定換屆工作實施方案,起草“兩委”工作報告,嚴格按照相關政策規定和程序,圓滿完成了鄉黨委換屆試點工作,為全縣開展鄉鎮黨委換屆工作探索出了新路子,積累了好經驗。同時,順利完成了全縣人大換屆試點工作,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政府領導班子優化了黨政領導班子結構,著力加強了干部隊伍建設,對年輕優秀干部結合鄉黨委換屆優先推薦提拔,調動了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全鄉形成了干事創業促發展的良好氛圍。結合村“兩委”換屆,組建專門工作隊,對吳家、東溝等四個后進村班子進行了思想整頓,對下渠、高溝等五個村班子進行了調整配備,選拔使用了11名群眾基礎好、文化素質較高的村級后備干部,激發了村班子的生機和活力。
以鄉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大陽鄉深入開展以“訪民情、解民憂、解難題、促發展”為載體的創先爭優活動,堅持從實際出發,破解鄉黨委對信訪、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三個方面的重點難題,以“五個好”和 五個帶頭”為標準,創建先鋒班子5個,樹立先鋒個人15名,同時培育先鋒基地4個。在鄉村兩級干部中深入開展了以“治散、治懶、治庸”為主題的機關作風效能專項整治活動,較好地解決了部分干部“走讀”現象和工作漂浮、被動無起色的問題,使全鄉干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有了很大的轉變,工作效率顯著提高,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