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0日,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鄉云鼎苑種養殖基地養牛場門前,滿載玉米秸稈的貨車進出不斷,貨車卸載后,一棵棵玉米秸稈連同秸稈上的玉米穗不斷地被喂入玉米青貯機切碎、揉搓,瞬間變成了1-3厘米長的切碎物拋入養牛場自備的青貯窖里進行發酵。

“我們今年青貯玉米秸稈的需求量在三千噸左右,收購價格因玉米秸稈品質的不同而有浮動。考慮到今年玉米受旱情影響嚴重,所以云鼎苑養殖場在不影響青貯飼料質量的同時,不僅加大了對玉米秸稈的收購力度,還放寬了收購標準,力爭幫助受災群眾減少損失。”云鼎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慶喜說,云鼎苑養牛場也有幾百畝青貯玉米種植基地,遠不能滿足需求,還要收購附近農戶和種植基地的玉米秸稈用于生產青貯飼料。

“玉米秸稈青貯后性價比高,通過青貯,一年四季可以飼喂,價格低廉,能使養殖者將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不僅比牧草便宜,而且營養價值相對高,牛容易消化和吸收,出產的牛奶、牛肉品質也很好!睏顟c喜說。
近年來,張家川縣引進業主、種植大戶種植青貯玉米,從單個農戶“起步”,通過土地流轉,青貯玉米、苜蓿等飼料用植物逐漸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了規模,面積逐年擴大。

與此同時,一個個利好舉措頻頻發力。張家川縣逐年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使規;N植的青貯玉米畝均成本日益減少、農戶種植青貯玉米的畝均純收入日趨穩定。據楊慶喜介紹,今年為了方便養殖大戶青貯玉米,縣畜牧局投入資金采購大型玉米青貯機30臺,給偏遠地區的貧困村養殖戶每戶提供了一臺飼草粉碎機,今年全縣共發放大小玉米青貯機360臺,極大的方便了養殖戶。

“我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再加上縣畜牧局免費提供的農機,組織群眾機械化生產,降低人工成本70%以上;在畜牧局的協調下,我們與一些科研院所合作,在統一購入良種、統一訂單銷售等方面進行努力,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青貯玉米,僅大陽鄉就帶動了7戶種植大戶!睏顟c喜說,“為了更好與養牛場合作,專合社的發展方向將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定量種植,養牛場需要多少青貯玉米,我們就種多少;二是基地承包青貯玉米的種、收、貯等環節,最后售賣成品飼料給養牛場,減少環節,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青貯玉米原材料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