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
作者 王若冰
出天水城區,過清水,再往北行,地勢愈顯高遠。公路兩邊急急閃現的,是一層一層、一灣一灣漸漸壘起的高高山梁。車在忽高忽低、旋左即右的梁頂上繞山環行,天空越來越顯得空闊,地氣也變得涼了。一堆一堆波浪般涌起、饅頭般渾圓的山丘,靜穆地一直朝北滾滾而去。這情景免不了讓人生出詫異來:這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距天水市區不過百余公里路程,山川形勢,風物氣候怎么就如此差異呢?
張家川山不名天下,水不顯州郡,卻是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教徒心中的圣城——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這個被高隆的群山緊緊環抱的荒涼之地,曾經以生死無懼的悲壯方式,秘密傳播并保存下了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教派瀕臨滅絕的最后一支血脈。
被稱為“窮人宗教”的哲合忍耶宗教領袖馬明心,在被清政府追殺,走投無路之際,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那一片赤貧的山巒和純樸的人們保護了他,并使他創立的宗教事業從張家川開始而久盛不衰。為此,在寫作《心靈史》前后,張承志幾乎每年都要深入到這片荒涼之地,用心靈靜靜體會并感受亙古緘默的關山深處隱藏的情感秘密。他在《心靈史》里寫道:“張家川在地理上的特殊性,使這個角落里的回民獲得了一種隱蔽性。哲合忍耶席卷了整個張家川并且從此向外輸出著人——比如今天哲合忍耶第一中心教區沙溝,其村民幾乎全數原籍都在張家川蓮花城——但卻并未被清政府察覺。遠在同治大戰之前,罪人教派哲合忍耶就把張家川這個奇異的角落占據了,它在這片連一座縣城也沒有的回民窩羽毛半滿,但沒有露出蛛絲馬跡。”
1949年以前,中國行政建制上是沒有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但我現在所面對的這一座接一座的黃土山梁卻自古以來就這么莫測高深地緘默著;自關山林海深處艱辛而來的關隴大道,也從漢唐開始,就把古都長安幸福的燈火一路傳遞到了西域。還有多少年來都在大山皸裂的折皺里默默活著,以沉默撫慰傷痛,靠闖州過縣販賣皮張換來的幾兩碎銀延續生活的人們,卻從來就不曾合棄過這片被戰爭、災害、劫難糾纏不清的土地。
秦人先祖秦非子邑于秦(天水),這是不爭的事實。而秦最早的都邑——秦亭,2700年前就崛起于張家川縣城之南、后川河(古秦水)沖積而成的一片川地上了。
縱貫張家川東北部和東部的關山又叫大隴山,是自寧夏固原逶迤南下的六盤山支脈。這里山高路險,奇峰凌空,是阻擋北方戎族進犯關中的天然屏障。在張家川一帶流傳至今的民歌、花兒中,血淚淋漓的關隴大道就從這一片崇山峻嶺中艱辛而來。那些千百年來雄踞于山梁之巔,矗立在危崖之上的堡寨、關隘、驛站和烽火臺遺跡,自東向西,占據了張家川境內幾乎所有的山頂、高地、峽谷、山口。
在荒涼、曠遠的高原上行走,我喜歡放縱遐想,追憶在這巨大的寂靜到來之前這沉默疲憊的土地上曾經有過的大善與大美。然而在張家川,每當目光與這一座接一座的古堡相遇,我的內心就會倏然生起一股無名的驚險與森嚴。我知道,這些如今已經衰老、坍塌得體乏無力的古堡,在兵匪襲來之際,曾經是人們賴以求生的最后一座方舟。一村人、一族人,甚至一城人于風高月黑之夜,在北部高原呼嘯而來的馬蹄聲中扶老攜幼,倉惶爬上這一座座黃土夯筑的土堡,然后把堡門封死,在絕望的顫栗中苦苦等待東天曙光!
恭門鄉街西的白起堡,是秦國名將白起鎮守恭門寨,防御羌戎時所建,突兀而起的石崗上,堡墻竟厚達4米!位于縣城北麓的張棉驛,雄扼張家川通往莊浪、華亭、平涼要隘,漢光武帝二年(公元26年)九月,赤眉軍西征華亭,被當時稱雄隴上的隗囂于張棉驛擊得潰不成軍。宋金時期,張家川一帶更是直迫宋金邊境前沿,恭門寨、堵韃坡邊墻好象北宋王朝抵擋金兵南下東進的碉堡,戍邊將士用無休無止的廝殺征戰,為遠在開封的皇宮換來短暫的安寧。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這是1300多年前,唐代詩人岑參初過又被稱為隴山的關山時的感受。
從遙遠的帕米爾高原曲折東行的絲綢之路,一旦出了關山,便進入西域商人夢想中黃金鋪地的盛唐腹地關中。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歷史上第一代伊斯蘭教徒,在張家川高遠的天空下,在這一片冰冷而清涼的高原上,于堡寨林立的谷地上建起了清真寺,以關山牧草飼養起了潔白的羊群,并從懷里掏出《古蘭經》,開始了他們永無止境的靈魂與心靈之旅。這由混濁低沉逐漸變為清音大起的朗頌與贊美,自每一座村莊、每一道溝梁深處轟鳴而起,張家川的天空也被這晨昏不斷的頌經之聲不斷抬高,成了以“窮人宗教”為主旨的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教派心向往之的一片圣土。
張承志在寫作《心靈史》時,曾兩度進入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追尋l8世紀中國哲合忍耶教派精神領袖、偉大的殉道者馬明心生前留在張家川清真寺和農民土坑頭上的蹤跡。在考察了宣化崗拱北和遍布張家川每一個城鎮和鄉村的清真寺后,張承志面對冬日里干燥寂寞的張家川曾經感嘆道,東臨平涼坐落的緯線,西界河西走廊中若隱若現,雄渾濁黃的“伊斯蘭黃土高原”上,幸而有了為關山隴坂所阻絕,以六盤山為屏障,閉塞、封閉、隱秘、荒遠的張家川的存在,乾隆年清政府對哲合忍耶殘酷高壓的殘殺清場中,由導師馬明心所創立的哲合忍耶教義之樹,才在關山這側這片荒旱不可思議之地秘密地存活下了它最后的根基和氣脈。
干旱荒瘠、一派蒼黃的山梁溝壑之間,幾百年來集結、涌動著那么多頭戴白帽、衣衫襤褸、虔誠赤誠的哲合忍耶教徒。他們忍饑餓之苦,冒殺頭之禍來往于西至河州、北及西海固的赤貧之地,傳播從導師馬明心那里獲知的秘密教義,前仆后繼,不折不撓,這幾乎就是近代以來張家川穆斯林宗教史上的傳統的布道方式。
然而,在張承志的《心靈史》把18世紀那段幾乎被湮沒的哲合忍耶教派歷史公諸于世之前,我對張家川的理解是多么膚淺!

配圖:天水在線
馬稷失街亭的三國古戰場,在張家川第一大鎮龍山鎮不遠處。其后的多少年,這座與秦安、莊浪相鄰的鎮子,竟奇跡般地于兵火戰亂中發展起了張家川境內最繁榮的皮毛貿易業。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修筑的古老城池遺跡下,一塊難得的開闊、平坦的沃野,做完早課的穆斯林聚集在皮毛如山的集市,以張家川一帶特有的“捏指議價”交易方式進行買賣,源源不斷運往各地的皮毛,給宋代就設過茶馬司的龍山鎮帶來了一百多年持續不斷的繁榮。
幾年前,當我終于掙脫蒼涼濁黃的貧瘠山梁的折磨,第一次來到馬鹿一帶的關山牧場之際,正是牧草豐美的盛夏。高矗蒼莽的關山腳下,古木蔥郁的危峰之巔,殘敗的古堡依稀可辨,清亮的馬鹿河兩岸谷地上揚鬃奔馳的馬群,青峰刺天的蒼茫林海,終于使我感受到了大寂寞之后的大驚喜——在飽受血淚、廝殺與荒寂煎熬的張家川,有這么一塊沿莽莽關山自北而南綿亙數十公里的林海草原,也許正是上蒼對那些一代又一代于苦難中奔赴真理竟途的千百萬圣徒的另一種回贈罷?
“千里赴戎機,關山渡若飛”。
南北朝時的“關山”,是不是指張家川這座抵擋了千百次南犯中原的北方戎族飛矢利箭的關山呢?但對于至今還保留著120多座歷代堡寨的張家川來說,它所承受的苦難也許對僅僅屬于自己,而它所守衛的寧靜天空,卻自西向東,照耀了黃河與長江擁抱著的整個中原大地。
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