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雕塑是一種視覺藝術,也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它以其所占空間反映的形象來博得人們的喜愛,具有直觀強烈的感染力。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塑藝術趨于成熟。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把陶塑與制作陶器結合起來?梢韵胂,這時的陶工同時又是雕塑藝術家,他們在制作陶器的過程中,把周圍生活中最熟悉的人或動植物通過藝術加工裝飾到陶器上,使陶器成為既可實用,又可欣賞的藝術品。
仰韶文化是我國彩陶文化的代表,因1924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首先發現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半坡類型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代表。
在橫跨陜、甘兩省的黃河支流之一的渭河流域,出土了一批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人像陶塑,這些雕塑造型簡練,真實地反映了仰韶文化人們的形象、服飾和風俗習慣。其中尤以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保存較好和最為精彩,是仰韶文化時期陶塑的杰作。
人頭型器口彩陶瓶高為31.8厘米,口徑4.5厘米,質地為細泥紅陶,器形兩頭小,中間大。瓶的器口做成圓雕人頭像,頭發發式刻劃細致,頭的左右與后部為披發,前額覆垂著一排整齊的短發。眼睛和鼻子為雕通的孔洞,使人覺得目光堅定而深邃。鼻子呈蒜頭形,鼻翼鼓起,嘴唇微微啟張,顯得生氣盎然。兩耳耳垂處各有一穿孔,是垂系裝飾品的耳孔。陶瓶的腹部以黑彩畫三橫排由弧線三角紋和斜線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可能是鳥紋的變體和簡化。這種圖案紋樣是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的典型花紋樣式。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梳著整齊短發,身穿花衣,耳系飾物的美麗少女的逼真形象,反映出遠古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發式是區別部族的重要標志。大地灣彩陶瓶上的人像和甘肅出土的其他仰韶文化陶塑人像的發式皆為披發,而商周秦漢時期活動在甘肅地區的羌族發式也是披發的,應該說二者在族源上是有一定聯系的。
這件人像彩陶瓶的器口較小,人頭的眼、鼻孔都成孔洞,有可能盛裝不經常更換的液體。在大地灣遺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塑有人像的彩陶瓶僅此一件,這說明該器物也許又和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有關,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

圖7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從制作手法上看,這件彩陶瓶上的圓雕人頭像已運用了雕鏤、貼塑、刻劃等不同的雕塑手法。臉部五官的位置安排得均勻恰當,整體布局和諧完滿,頭像的體、面的區分和轉折關系明顯,而且著重塑造大的體面,注意造型的整體感。這種將小的體面歸納概括在大的體面上簡練的藝術手法,不斷地得到繼承發展,成為我國雕塑藝術傳統的優秀特點。這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