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體魚紋圜底彩陶盆
變體魚紋圜底彩陶盆,1981年出土于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大地灣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物。彩陶盆口徑51厘米,口沿向外卷折,腹部彎曲,腹下部急速收斂,與底部共同構成一個大圜底,是迄今發現的同類器物中最大的一件。它制作規整,盆口渾圓,胎壁厚薄均勻,盆口以黑彩彩繪一圈,腹部一周繪兩條變體魚紋,描繪魚身的線條長達一尺有余,用筆準確流暢,顯示出嫻熟的繪制技術。

圖8變體魚紋形陶盆
廟底溝類型是繼半坡類型之后發展起來的又一仰韶文化的類型,因1957年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村而得名。廟底溝類型上承半坡類型,下啟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距今約5500年左右。其演變痕跡在許多器物和彩繪紋飾上有較多體現。半坡的魚紋多以寫實或寫意的方式展現,而廟底溝的魚紋或鳥紋大多以變體的形式出現,反映了兩者之間的繼承和變化關系。這件變體魚紋彩陶盆現收藏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