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權杖頭
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時于西和縣長道鄉寧家莊遺址中發掘出一彩陶杖頭。高7.8厘米,腹徑12厘米,杖頭中央,有一個上大下小可以按插木杖的穿孔,上徑2.1厘米,下徑3厘米。赭紅色,體形略呈扁圓球形,俯看為一圓形,側視為橢圓形。腹上部繪弧線勾葉三角紋,下部繪四只背向高飛的變體鳥紋。


圖9權杖頭
據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研究確定,仰韶文化時期是母系社會階段,婦女在社會經濟地位中起主要作用。采集、制陶均由婦女所從事,人們以母系血緣為紐帶聯絡氏族內部人們的關系,世系以母計算,子女教養由婦女承擔,婦女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件陶杖頭上裝飾物據考證可能是氏族內一位年長而且德高望眾的婦女首領的權杖頭。只要這位女首領手執權杖,氏族內的一切便由她決定了。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中也有這種陶杖頭出土。可見,這件彩陶杖頭不僅是一件珍貴而罕見的藝術品,
更是遠古時期權力的象征。該彩陶杖頭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鯢魚紋彩陶瓶
武山縣付家門出土的這件彩陶瓶,高18.5厘米,口徑5.7厘米。上面的動物圖紋繪于彩陶瓶腹部上的動物,身子呈蜷曲狀,尾巴向上翹舉,交于頭上;臉面似人面,雙眼圓睜而有神;嘴巴寬闊,頜下有須;頭頂兩側有伸出的節肢狀腮;只有一對前肢,肢端有張開的四趾;身上繪著網絡狀的線紋。它究竟是什么動物呢?曾有專家認為是龍的雛形,也有專家認為可能是傳說中人首蛇身的伏羲時代的最早文字符號。但從其主要特征看,它正是鯢魚所具有的。可以斷定,它是鯢魚的形象。鯢魚是水陸兩棲動物,臉圓似嬰孩,在三齡前頭上有節肢狀的腮,叫聲似娃娃啼哭,故俗稱娃娃魚,是稀有的珍貴動物。至今在甘肅東南部的湍急溪流中仍有存在。在《山海經》中,鯢魚被稱為
魚。由于鯢魚有許多特異之處,所以在遠古先民的心目中顯得格外神秘,甚至尊崇為始祖圖騰,因此彩陶瓶上的鯢魚紋是加以神化的。它的下肢省略,臉部似人面有須,將鯢魚人格化和神化是父系社會祖先崇拜的反映。可見,學者們將人格化的鯢魚紋推論為龍紋或伏羲氏形象的祖型是有其原因的。
這件繪有鯢魚紋的彩陶瓶,頗具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特征,為距今五千年前的彩陶精品。石嶺下類型是仰韶文化向馬家窯文化過渡的一種地方文化,因1962年在甘肅省武山縣石嶺下遺址首次發現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及洮河流域。從鯢魚圖案的繪制來看,用筆鋒畫作的線條,顯得遒勁有力,而且頓挫有致。制造者還能用粗細不同的線條來描繪圖紋部位的主次。比如,鯢魚頭部的線條較為粗壯,從而使頭部顯得突出。這種技法,不僅說明五千年前的先民已經掌握了以線造型的能力。而且從富于變化的筆姿來看,當時人們已經能制作具有凝聚力的筆鋒和富有彈性的毛筆,還能熟練地運用毛筆來繪出精美的圖紋。武山仰韶晚期陶瓶上的鯢魚圖案,不單純是對自然界中鯢魚的形態摹寫,而是加以人格化,使人感到意趣盎然,雖然寥寥數筆,卻十分傳神,堪稱原始繪畫的杰作。


圖10鯢魚紋彩陶瓶
無獨有偶,繼武山縣付家門鯢魚瓶之后,甘谷縣西坪也出土了一件鯢魚紋彩陶瓶,其高38厘米,瓶腹上的變體鯢魚的單獨紋樣,以弧線造型,身子被概括成彎月形,已向幾何形圖案發展。圖紋將鯢魚由八足減為四足,加深了鯢魚紋的神秘感。同一文化類型出土兩件題材一致的動物圖案,顯然存在一定內在的聯系。這兩件鯢魚紋彩陶瓶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