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只是“下菜”和點綴
□李子偉

(李子偉近照)
春季是各種野菜次第出土,上市的季節,人人趨之若鶩。說句實在的話,大都是嘗鮮而已,誰也不會把野菜當作一日三餐的主要蔬菜去吃。
從古及今,野菜都屬于“救荒本草”,是災荒之年窮人賴以活命的救命之物。現在六十歲以上的人,把野菜吃夠了,許多野菜在缺油少調料的情況下,真是難以下咽。上世紀六十年代常搞“憶苦思甜”,吃野菜團子和代食品,那個味道記憶猶新。許多野菜都是中草藥,對某些疾病有輔助療效,相關的人群為了健康的原因,多食之還是可以的,如果從營養的角度出發,大多數野菜的營養不及種植蔬菜,當然也有個別野菜還是很不錯的。而且,野菜大多性寒,且有微毒,如果不注意食用方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不管食用何等野菜,都要用蒜泥,以之增味與解毒。有些出售野菜者,野菜采自路邊,陰溝等不潔之地,農藥與塵埃污染非常嚴重。有些野菜也是在大棚里種植,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代專門記錄野菜的書首推明代周定王朱橚的[救荒本草]一書 ,其中記載了414種食用野菜。其后,高郵人王盤的[野菜譜]也記錄了數十上百種野菜。然而最早記錄野菜的書,當推詩經一書,在詩經中,涉及到288種本草,全部可以食用 ,從中可知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至于[本草綱目]與[中草藥大全]中所記錄的大量植物,主要從藥性出發而被作為藥物,但其中許多植物是藥食同源, 書中也有明確交待。
從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后得茶而解,歷經數千年,勞動人民世世代代不斷嘗試總結,才形成了今天較為完備的野菜體系。但是,時移世易,由于現代工業文明的污染,野菜也在變異哬 ! 依愚之見,野菜在飯桌上僅是下菜點綴而已,現代人生活好了,三高病威脅健康,人們對野菜趨之若鶩是可以理解的,但需理性。
作者介紹:
李子偉,1946年出生,漢族,甘肅甘谷縣人,教授,民俗專家。中國詩經學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理事,甘肅省伏羲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委員,天水師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天水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
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先后出版學術專著有:《詩經譯注》、《隴上畫師張維垣》、《隴右文化》、《秦州風情》、《天水民俗錄》、《天水遠古文明探索》等,為《甘肅民俗總覽》主要撰稿人,發表各類學術論文近200萬字。其中《詩經譯注》曾獲甘肅省社會科學最高獎,多篇論文獲國家級、省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