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煚(jiǒng)(532~599年),字賢通,天水西(今甘肅天水秦州區西南)人。北周著名政治家,隋王朝的開國重臣。祖父趙超宗,曾任魏河東太守。父親趙仲懿,曾任尚書左丞。
趙煚少孤,侍奉養母至孝。及長,略涉書史,深沉有才。北周時他擔任相府參軍。因破齊有功,封平定縣男,食邑300戶,累轉中書侍郎。北周閔帝初(557年),任陜州刺史,因抵御陳兵有功,又被任命為授開府儀同三司戶部中大夫,累遷至御正上大夫。
隋文帝楊堅為北周丞相時,趙煚被任命為天官都司會。不久,又被升遷為大宗伯。楊堅即位后,趙煚授璽紱,遷為隋相,進位大將軍,賜爵金城郡公,邑2500戶。后拜相州刺史,因煚曉習故事,再征拜尚書右仆射。未幾,以忤旨之故被貶任為陜州刺史,俄轉冀州刺史。
趙煚為政善勸化,頗得民心,甚有威德。煚嘗有疾,百姓奔馳,爭為祈禱。
冀州谷薄,市井上多有奸詐,趙煚制造銅斗 、鐵尺,放之街上,作為統一衡量器具,不但百姓稱便贊頌,而且還受到皇帝的嘉獎。皇帝詔告天下,以銅斗、鐵尺為常法。
趙煚用德仁教化民眾。曾有偷盜趙煚田中蒿草者,被官吏抓住。趙煚安慰道:“此乃刺史不能宣風化,彼何罪也。”慰諭而遣之,令人載蒿一車以賜盜者。盜者慚愧至極。
皇上巡幸洛陽,趙煚拜見,皇上稱贊他為政皆合旨稱意。
開皇十九年(599年),趙煚去世,時年68歲。有子趙義臣繼承爵祿,官至太子洗馬,后與楊諒造反,被殺。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