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1335~1420年),字子玄,秦州西關(今甘肅天水秦州區西關)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舉入仕,授戶部主事,擢升員外郎。
張哲為官清正,處事無忤,同朝融融。父卒丁憂,產業豐無主,棄官從賈。祖上被“元韃”淪為軍墾百年,因勤官事總理種菸,在金縣、狄道、鞏昌、階州、灰州、成紀等地有菸田萬畝。耕賈躬行,先徒百里,業頻豐。元末,北方處亂,張哲隨父張融于至元六年(1340年),在秦州西關織錦臺南北起宅,立張家巷。復歸桑梓,騰族興宗。洪武八年(1375年),張哲捐巨資,修整張家巷道路,并于道邊植樹,通其水道,立巷牌樓,親書“晉竇滔里”。一時巷內翠竹葉綠,垂柳迎風,清泉流水過戶,巷民喜樂,感激張氏哲公,眾議巷名張家巷。洪武十二年(1379年),張哲在伏羲城西創立西廂煙集旺族。張哲身姿儀美,博聞強識,長于史事,多有善舉,勤謹奉母,終身不倦。
張翼(1383~1456年),字翼然,號翼然公,秦州西關人。官居都御使、巡按、正二品資政大夫。
永樂六年(1408年)張翼中舉人,永樂十三年(1415年)中進士,歷職都察院主事、郎中、監察御史,授巡按江西。時江西大浸,殍饉相屬,翼繪圖上疏,力請急賑,廷發帑金,全活數 10萬。文江岸地,斥鹵可田,張翼立派召告,開墾給牛種,鑿渠道,灌田萬余頃,民以殷富。任滿回都察院,劾寵劉觀貪不法,帝即遣觀戍邊。劾中涓楊進怙寵要恩,同僚勸及,且夕禍及矣。張翼大義凜然曰:“吾只知國之有法,禍福觸身何懼。”永樂十八年(1420年),父親奉旨丁憂,睹鄉貧瘠。城東、北關水懼堿,民不樂居。嚴令富紳輸資,勘掘甜井有七,民曰“七眼井”。輒涉“丟毒”,吏遣專管,“官泉”而名。公立翼然亭、碑紀念。明宣德八年(1433年),拓寬城南壕市中和門,填坑立“茶馬互市”,商機盎然。任上遭中官妒忌,明正統二年(1437年)致仕歸,于秦州西關張家前巷宅居(現育生巷56號院登階府)啟立私塾,親課子弟。明正統八年(1443年),帝旨詔張翼回都察院復職,張翼患疾,輒上書固辭。帝念“任上極勤劬值、耿廉政豐”,賜恩領都御史、巡按、正二品資政大夫,恩養天年至終。
張熙(1408~1473年),字養齋,秦州西關(今甘肅天水秦州區西關)人。張翼長子。歷任吏部主事,太谷知縣、知府等。
張熙少時才思敏捷,精通音樂,從小喜歡自完己事。青年時儀表俊美,勤于學習,文史百科,琴棋音律,嶄露頭角。州里文人雅客喜與往來。凡與交往,對其文采皆交口稱贊并互相推薦。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中舉入仕,歷職吏部主事。宣德十年(1435年),遷山西太谷縣知縣。張熙初到太谷查監,見一囚犯年小,枷鎖拘禁,即將死去,故覺可疑,便好言問之。少年說:“那天傍晚有幾人來投宿,后約我去集市,同行至半夜,又催我至一片墳地,言要去搶劫,如不從就殺了我。被逼至一富戶門前,眾人皆入,留我放哨,我見沒人,扭頭跑回縣城,結果犯案被抓,我也受牽”。張熙反復核查此案,認為少年無罪,釋放回家。
明正統三年(1438年),張熙攫任知府,城內常有打劫,說有一巫師能呼風喚雨,神通廣大,巫師言哪兒有災,哪兒就有災,全州稱神。巫師說州里近有大難,百姓聽了害怕,一時人心惶惶,嚇得紛紛離城出逃。張熙細查暗訪抓得巫師從人,得知城內打劫之事皆是巫師一伙所為。張熙傳巫師到堂,讓下屬動刑審問,下屬竟怕其神不敢。張熙大怒,親自鞭打,巫師受刑不過,供出同黨數十人。招供說:“散布謠言是想嚇走城中膽小百姓,好動手劫財。”張熙依法懲處巫師及同黨,同僚及其全城百姓對他十分尊服,一時城內安定。張熙為人耿直,對上敢于直言,下屬有過嚴責后又為其承擔責任,待屬下似親子一樣,官吏百姓對張熙辦案和處事的能力十分佩服。
張敏(1427~1490年),字補之,秦州西關(今甘肅天水秦州區西關)人,張熙長子。歷任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江西布政使等。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進士,歷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景泰六年(1455年)升任江西布政使。任上忠于職守,愛護百姓。是年,江西境內大水成災,張敏多次據實上報,朝廷查撥錢糧賑災,百姓得救,田間地頭一片歡呼,萬民感戴,群臣為之敬佩。并親往災區查視賑災,整治戶口弊端,打擊腐敗官吏,杜絕虛報冒領,使百姓受益。大災過后瘟疫流行,張敏設立醫治機構,發放藥品,并將暴露野外萬具無主百姓尸體收棺埋葬。還帶頭不食酒肉,素食布衣,腳穿草鞋,率眾官為民祈禱。為改變自然生態環境,張敏令下屬各縣廣植柳樹百萬余棵,大路綠樹成蔭。輕徭薄賦,按丁授田,免收年稅,民力復蘇,江淮面貌煥然一新。
張敏歸里,十分關心故鄉百姓疾苦,常作賑災義捐善事。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秦隴災重,張敏開私倉賑災,上書朝廷為秦州百姓求免年賦,幾解民災。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