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被稱為華夏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甘肅天水是著名的羲皇故里。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祭祀伏羲屬于規格很高的國家行為,綿延千年之久,其歷史發展脈絡可以這樣概括:唐代就有編制、元朝推為醫祖、明代確定待遇、清初猶存余音。與祭祀伏羲有關的故事也挺有意思。
唐天寶六年正月,玄宗皇帝因包括伏羲在內的三皇五帝“創物垂范,永言龜鏡,宜有欽崇”,敕命將其正式納入國家層面的祭祀范疇。《唐會要》卷二十二載:“其擇日及置廟地,量事營立,其樂器請用宮懸,祭請用少牢,仍以春秋二時致享共,置令丞,令太常寺檢校!碧埔院蟮募漓敕说涠Y,據顧頡剛、楊向奎在《近代對于三皇的祭祀和信仰》一文里的考證,“五代擾攘,祀典多廢,到宋代這三皇專廟的祭祀似已廢弛,如今所見到的史料里便沒有這種痕跡了!钡珦袢搜芯,宋金之際,官方在河南陳州三年一祭伏羲陵,且在今天水卦臺山建伏羲廟,官方與民間均有祭祀。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山西大同城內供奉有伏羲像的三皇廟 引自顧頡剛等著《三皇考》
到了元代,祭祀伏羲的畫風為之一變,三皇被官方認定為醫藥之祖,有資格在三皇廟里配享的變為十大名醫,而主持祭祀儀式的則是醫師。這算是元代的一大創舉,按照顧頡剛等人的研究結論,元代官方之所以將包括伏羲在內的三皇演繹為醫學名人,是因為元朝的皇帝們“不受重道輕藝的傳統文化束縛,為了注意民生日用,覺得醫術很該重視,所以模仿了儒學來辦醫學,模仿了孔子廟來造三皇廟!笔ブ家幌,各地照辦,三皇廟遍地開花,“和各縣舊有的社稷壇與孔廟鼎足而三”。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元朝時與官辦醫學合署的三皇廟,雖然聽起來規格高、編制多,但地方政府往往不給錢。元代詩人虞集的文集里,曾收錄有江西吉安三皇廟田記一文;據其描述,當年的醫學師生,不僅吃飯問題無法得到保障,甚至連祭祀三皇的費用,官方還要向他們攤派,簡直是人神共憤。直到元順帝在位時,有位鄉紳實在看不下去,給三皇廟捐了若干畝學田,才使得此地祭祀伏羲之香火不至于滅絕,“計歲租之入得米一百五十石有奇,自是祭祀有備,師徒有舌食矣!迸c之形成對照的是,元代秦州地方官府至少還能保障卦臺山祭祀三皇的基本費用。
明朝初年,祭祀伏羲沿襲元制。洪武四年,朱元璋覺得把三皇奉祀為醫祖值得商榷,說白了,就是規格偏低。據《明太祖實錄》載,上諭中書省臣曰:“天下都邑咸有三皇廟,前代帝王大臣皆不親祀,徒委之醫藥之流,且如郡縣通祀,豈不褻瀆?……宜令禮部會諸儒詳考以聞!倍Y部隨即會同翰林院、太常寺等部門,組織專家論證,最后提出意見:“自今命天下郡縣毋得褻祀,止命有司祭於陵寢。”也就是說,叫停地方公祭三皇,將包括伏羲在內的三皇五帝視同前代帝王,不單獨立廟,僅祭祀于陵寢。只不過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間,在太醫院內又有三皇廟之設,而且配享從祀的名醫數量猛增至二十八位之多。中國古代民間本就信仰多元,加之普通百姓缺醫少藥,用顧頡剛的話說:“有了一班病民做擁護者,他們的香火是絕不會冷落的了!鄙闲邢滦,此后,地方三皇廟的香火逐漸又旺盛起來。
▲清代伏羲廟圖 引自乾隆《直隸秦州新志》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咱們重點聊聊天水伏羲廟。明正德十一年,巡按馮時雍以秦州為古成紀地,奏立伏羲廟于秦州北三陽川卦臺之上。正德十六年,巡按許鳳翔以卦臺山祭祀弗便,復奏請立伏羲廟于秦州小西關現址。相較于各地伏羲、神農、黃帝三皇共祀的情形,秦州伏羲廟終于計劃單列、自立門戶了,成為全國唯一供奉伏羲塑像的伏羲廟。據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載,有明一代,秦州伏羲廟的公祭大典規格很高,亦很隆重。祭祀樂舞之制“一準孔廟”。每歲以春秋丁祭前一日,用官銀辦祭。具體規程為:“有禮部頒行祭文,秦州某官某欽奉上命致祭於太昊伏羲氏云云。祭品三十有六,牛一羊一云云!奔漓霕肺璋ㄓ瘛⒊醌I、亞獻、終獻、送神等環節!皹菲魅辛,樂生四十有四人,冠服一百四十有四,舞器百有三十,舞生六十有六人,冠服二百六十有四!
及至清初,地方官員亦非常重視伏羲廟的修繕。乾隆五年,秦州知州李鋐將伏羲廟增修一新,并在伏羲廟西北空地“種花擴亭,以供游憩”。民國《甘肅通志稿》載,清嘉慶和光緒年間多次重修天水伏羲廟。但明末清初,天水伏羲廟的公祭大典從內容到形式逐漸縮水。據清乾隆《直隸秦州新志》載,“未知何時祭品止羊豕等,樂舞俱略,而銀皆州官俱備!币簿褪钦f,這一時期祭祀伏羲的祭品只有簡單的豬羊,甚至連傳統的樂舞都省了,儀式感簡直沒有,至于祭祀經費,全靠地方官自覺自愿湊份子解決,這擱誰身上也背不住啊。知州李鋐曾向藩司打報告,申請動用公款,恢復公祭伏羲舊儀,但是“議未定而止”,遂就此作罷。
現在的天水伏羲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撫今追昔,從這些小故事里,我們更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緬懷與紀念人文始祖伏羲的厚度和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