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旋鼓舞,是武山獨具魅力的一項民間文化藝術項目,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珍貴的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2008年,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旋鼓因其鼓面用羊皮蒙制,也稱“羊皮鼓”;其形似一個大薄扇,也叫“扇鼓”。扇鼓以鐵圈為箍,扇面直徑約30厘米,厚1毫米,薄如蟬翼,鼓面繪有圖案,多為八卦圖。鼓柄多用布條纏繞,鼓環上套著三個小鐵環,稱為“九連環”,鼓動時碰撞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鼓槌用皮條編擰而成,并套纏花紋纓穗。鼓柄端和鼓鞭梢均縛有紅纓穗,在陣陣鼓聲和旋轉的隊形中格外耀眼。
武山旋鼓舞歷史悠久,粗獷且奔放、剛健又豪邁,一直受到當地群眾的酷愛,相沿成習,長久不衰。傳統的武山旋鼓每年農歷四月初開始,至端午節前進入高潮。
武山自古尚武之風濃厚,旋鼓舞匯演更是各村武術與旋鼓舞、村民精氣神的集中展示。旋鼓舞匯演,縣南部以灘歌為中心,縣北部以礤石川為主,四鄉八村的旋鼓隊匯聚一場,競相展演。
武山旋鼓舞表演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人,節奏時而緊促,時而徐緩,具有“南文北武”的鮮明特色。動作粗獷,隊列縱橫穿插,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表演套路。
武山旋鼓舞主要陣法有一字長蛇、二龍戲珠、三英戰呂、四馬投唐、五虎群羊、六駕迷魂、七進七出、八龍扭絲、九宮八卦、十面埋伏等十大陣法,陣中融入野馬分鬃、獅子滾繡球、鳳凰三點頭、太子游四門、五鳳朝天飛等套路;也有以玉龍出水登場,隨即變換出白馬分鬃、珍珠倒卷簾、二龍戲珠、太子游四門、天女散花、齊王亂點兵等,最后以編筢子收尾;還有擺出“歡慶豐收” “萬民同樂”等字樣,寄托美好愿望。
旋鼓者服飾多樣,腰間系有黃色腰帶,頭上頂有鳳冠。旋鼓步式有縱跳、橫跨、馬步、仆步、踮步、跳跳步。隊形有圓形、十字形、S形、正方形、二列縱隊變四列縱隊等。
武山旋鼓舞具有厚重之美、雄渾之美、豪壯之美、淳樸之美,充滿生命活力,體現了地域民俗文化特質。作為一種民間舞蹈類藝術,旋鼓的最大特色,也是貫穿始終的基本程式,那就是“旋”,也就是武山人所說的“轉圈”。
近年來,武山旋鼓舞傳承人不斷創新,為武山旋鼓舞賦予了時代特色和現代生活氣息。他們曾先后參加“中國西部商品交易會”、中國藝術節等;還參與錄制了央視新春特別節目《在中國!這樣玩!》文旅大聯歡活動、央視財經頻道“美好生活好物集 遇見美好——成都街頭走一走”等節目。
隨著時代的進步,武山旋鼓舞出現了新氣象,那就是女子旋鼓隊的崛起。武山旋鼓舞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兼容并蓄的胸懷、與時俱進的精神,展現了武山兒女剛健豪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令陸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