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信息化發展已具備了一定基礎,進入了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的新階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適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更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三、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戰略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
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堅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信息化,充分發揮信息化在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等領域發展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方針是:統籌規劃、資源共享,深化應用、務求實效,面向市場、立足創新,軍民結合、安全可靠。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努力實現網絡、應用、技術和產業的良性互動,促進網絡融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實效好的信息化發展模式。要以人為本,惠及全民,創造廣大群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發展環境。要把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完善體制機制,推動原始創新,加強集成創新,增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推動軍民結合,協調發展。要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安全保發展,在發展中求安全。
(二)戰略目標
到2020年,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國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取得明顯成效,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初步確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高,為邁向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具體目標是:
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應用信息技術,努力降低單位產品能耗、物耗,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監控和治理,服務循環經濟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資本和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實現信息技術自主創新、信息產業發展的跨越。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實現信息技術從跟蹤、引進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實現信息產業由大變強的跨越。
提升網絡普及水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抓住網絡技術轉型的機遇,基本建成國際領先、多網融合、安全可靠的綜合信息基礎設施。確立科學的信息資源觀,把信息資源提升到與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為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創造條件。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基本形成,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較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播能力、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能力和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電子政務應用和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密切結合,網絡化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網絡成為先進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感召力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防和軍隊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技能顯著提高,為建設學習型社會奠定基礎。
四、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
推進面向“三農”的信息服務。利用公共網絡,采用多種接入手段,以農民普遍能夠承受的價格,提高農村網絡普及率。整合涉農信息資源,規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務,建設城鄉統籌的信息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適用的市場、科技、教育、衛生保健等信息服務,支持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
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信息技術在能源、交通運輸、冶金、機械和化工等行業的普及應用,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推動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改造。推動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大力扶持中小企業信息化。
加快服務業信息化。優化政策法規環境,依托信息網絡,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網絡增值服務、電子金融、現代物流、連鎖經營、專業信息服務、咨詢中介等新型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率先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引導人才密集、信息化基礎好的地區率先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東部地區知識和技術向中西部地區的擴散,創造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二)推行電子政務
改善公共服務。逐步建立以公民和企業為對象、以互聯網為基礎、中央與地方相配合、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重視推動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延伸到街道、社區和鄉村。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
加強社會管理。整合資源,形成全面覆蓋、高效靈敏的社會管理信息網絡,增強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協同共建,完善社會預警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網絡運行機制,增強對各種突發性事件的監控、決策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強化綜合監管。滿足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規范監管行為的需求,深化相應業務系統建設。圍繞財 政、金融、稅收、工商、海關、國資監管、質檢、食品藥品安全等關鍵業務,統籌規劃,分類指導,有序推進相關業務系統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信息共享,促進部門間業務協同,提高監管能力。建設企業、個人征信系統,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